“技術團隊”在壓縮機行業始終是個熱門話題,一直以來,似乎家家企業都在苦苦追尋技術人才。盡管這些年學這個專業的學生數量有所增加,但是每年的畢業生最終留在壓縮機行業的并不多。壓縮機人才如此短缺,不僅僅是個人能力、薪資待遇問題,更多的是我們的老板用人觀念和培養機制跟不上行業發展的需要了。
技術人才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全才,具有廣度,另一類是專才,具有深度,而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是極少數。民營壓縮機企業更加注重短期效益和成本節約,選人首選“全才”,用人必定“用全”,因此,核心技術人員在民營企業往往身兼數職,橫跨多領域;而外資壓縮機企業管理非常系統化,有明確的職責劃分,設計、采購、生產、裝配、測試等等,整個流程界限分明。所以,外企人員大多對自己負責的領域鉆研深入、了解透徹,只有在很多不同領域履職過的精英,其能力才非常專業且全面。
隨著壓縮機行業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產品迭代速度加快,“以全才為引領,以專才為主線”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壓縮機市場內卷激烈的當下,大家確實已經認識到技術的重要性,尤其民營壓縮機企業“求才若渴”,但民企對技術人才的要求是“短平快”,缺少投入培養三五年出效果的意識,總想挖來就用、立竿見影,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畢竟“互挖”導致人才成本水漲船高,但技術能力卻無法通過來回跳槽快速提升。重金挖人的企業為了防止剛挖來的人流失,就要讓其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化的效益,但人的精力、時間畢竟有限,分管事務雜了、工作量大了,規范化、流程化、系統化就無法保證,甚至一些本應是職責分內的步驟也被無意忽略了。兩三年之后,技術人才所擅長和積攢的技術價值耗光了,雙方離分道揚鑣也就不遠了,企業又得滿行業高價“覓英才”。沒有長期的投入和培養,企業持久發展又從何談起?!總而總之,企業希望通過挖一個人才就給公司技術帶來突破性進展,這個想法的出發點就是錯誤的。不管是專才,還是全才,個體始終解決不了企業的長久發展問題。
對于壓縮機企業來說,不僅需要擁有廣闊知識面和深遠眼光的領袖型人才為技術掌舵,還需要長期投入、持續培養一群具備深厚專業技術能力的專才作為基礎,更需要企業建立延續發展的人才機制,真心營造適合技術人才生存和成長的土壤與環境!
王盛
壓縮機網
《壓縮機》執行主編
watson.wang@compressor.cn
來源:本站原創
“技術團隊”在壓縮機行業始終是個熱門話題,一直以來,似乎家家企業都在苦苦追尋技術人才。盡管這些年學這個專業的學生數量有所增加,但是每年的畢業生最終留在壓縮機行業的并不多。壓縮機人才如此短缺,不僅僅是個人能力、薪資待遇問題,更多的是我們的老板用人觀念和培養機制跟不上行業發展的需要了。
技術人才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全才,具有廣度,另一類是專才,具有深度,而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是極少數。民營壓縮機企業更加注重短期效益和成本節約,選人首選“全才”,用人必定“用全”,因此,核心技術人員在民營企業往往身兼數職,橫跨多領域;而外資壓縮機企業管理非常系統化,有明確的職責劃分,設計、采購、生產、裝配、測試等等,整個流程界限分明。所以,外企人員大多對自己負責的領域鉆研深入、了解透徹,只有在很多不同領域履職過的精英,其能力才非常專業且全面。
隨著壓縮機行業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產品迭代速度加快,“以全才為引領,以專才為主線”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壓縮機市場內卷激烈的當下,大家確實已經認識到技術的重要性,尤其民營壓縮機企業“求才若渴”,但民企對技術人才的要求是“短平快”,缺少投入培養三五年出效果的意識,總想挖來就用、立竿見影,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畢竟“互挖”導致人才成本水漲船高,但技術能力卻無法通過來回跳槽快速提升。重金挖人的企業為了防止剛挖來的人流失,就要讓其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最大化的效益,但人的精力、時間畢竟有限,分管事務雜了、工作量大了,規范化、流程化、系統化就無法保證,甚至一些本應是職責分內的步驟也被無意忽略了。兩三年之后,技術人才所擅長和積攢的技術價值耗光了,雙方離分道揚鑣也就不遠了,企業又得滿行業高價“覓英才”。沒有長期的投入和培養,企業持久發展又從何談起?!總而總之,企業希望通過挖一個人才就給公司技術帶來突破性進展,這個想法的出發點就是錯誤的。不管是專才,還是全才,個體始終解決不了企業的長久發展問題。
對于壓縮機企業來說,不僅需要擁有廣闊知識面和深遠眼光的領袖型人才為技術掌舵,還需要長期投入、持續培養一群具備深厚專業技術能力的專才作為基礎,更需要企業建立延續發展的人才機制,真心營造適合技術人才生存和成長的土壤與環境!
王盛
壓縮機網
《壓縮機》執行主編
watson.wang@compressor.cn
來源:本站原創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