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十三五’能源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制定,已經形成初稿,很快就征求意見,三四月份報到國務院,爭取上半年出臺。”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何勇健副司長在3月19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召開的“2016年經濟形勢與電力發展分析預測會”上透露說。
不久之后的4月1日,國家能源局公布《2016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除了提及已受到廣泛關注的電改、化解煤炭 行業過剩產能、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跨區能源輸送通道等內容外,《意見》還明確了爭取在2016年6月底前發布實施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推動出臺《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等。
根據2020年能源需求預測的基準方案,能源消費總量在48.5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為40.5億噸,石油為5.9億噸,天然氣為3500億立方米,非化石能源為7.5億噸標準煤。從電力的裝機來看,2020年核電的裝機目標是5800萬千瓦,常規水電3.4億千瓦,抽水蓄能4000萬千瓦,風電2.1億千瓦,光伏發電1.1億千瓦,光熱發電15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1500萬千瓦。
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規劃s*要政策取向是化解產能過剩,對已出現嚴重產能過剩的傳統能源行業,“十三五”前三年原則上不上新項目。對于新能源主要是解決消納能力,并s*次提出允許5%以內的適當棄風。
嚴重過剩行業三年不上新項目
近期,中石油公布年報顯示創16年來z*差業績、大慶油田前兩個月虧損59億元、陜西z*大國企延長石油緩發工資等一系列事件被曝出,傳統能源的產能過剩矛盾正逐步顯現。
何勇健表示,“十三五”能源規劃的s*要政策導向就是化解過剩產能,對于煤炭、火電等已出現嚴重產能過剩的傳統能源行業,“十三五”前3年原則上不上新項目。
在2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中提到,計劃用3~5年時間推出煤炭產能5億噸,減量重組5億噸。近期內蒙古、山西、山東、安徽等地都公布了本省的煤炭削減計劃。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火電裝機容量9.9億千瓦,火電設備平均利用4329小時,同比降低410小時,是1978年以來的z*低水平。
何勇健亦提到,煤電行業的問題不僅是過剩風險,還存在電力系統靈活調節電源比例偏低,調峰能力嚴重不足。
據了解,對于化解火電過剩,能源局將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煤電預警機制,對出現紅色、橙色預警的省份,將堅決遏制其煤電的發展,不會給該省電裝機。另外采取“緩建一批、取消一批、停建一批”煤電項目,緩解過剩風險。這一政策預計在近期公布。
除了煤炭等國內優勢資源,中國對外依存度較高的能源行業亦有過剩的風險。
“能源行業中,石油和天然氣并不是去產能的重點,但也有結構性過剩問題。”安迅思能源研究中心總監李莉認為,去年國家向地方煉廠放開了原油進口權,煉化企業“洗牌”。但同時,國內的煉油、液化天然氣產能已經出現過剩,企業經營困難,這在東北、西北等地現象尤其嚴重。
李莉認為,對于石油天然氣領域,比起化解產能更重要的是供給側改革--支持企業的轉型升級、推進油氣領域市場化改革。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的能源需求將繼續放緩、能源價格也難以出現大幅度上漲,在此背景下,供需矛盾很難實現平衡,如果企業的財務情況加劇惡化,去產能將會更加復雜、困難。
隨著近期東北z*大煤炭企業龍煤欠薪問題的爆發,煤炭行業去產能的復雜困境也隨之顯現--龐大的職工需要分流安置、銀行不良貸款要解決、地方政府財政緊張、企業升級轉型動力不足。
新能源加強并網消納
傳統能源過剩是老問題,新能源也面臨“新”過剩。
近期中國風能協會正在組織一場發布會,針對的是此前新疆、云南等地方限制新能源發電上網、要求新能源企業補貼火電企業做法。風能協會計劃對這些地方政府干擾市場秩序的行為進行訴訟。
走法律渠道維權背后,暴露的依然是中央政策和地方執行上仍在出現分歧。
“在能源消費增長放緩的情勢下,徹底解決新能源并網消納的確太難了!”林伯強表示,國家提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要到15%,現在占比約為12%,仍需要繼續發展新能源,但是電力需求低迷、棄風棄光難解。
“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煤炭、火電、煉油、煤化工等傳統能源產能過剩嚴重。同時,電力系統靈活調節電源比例偏低,調峰能力嚴重不足,部分地區棄水、棄風、棄光現象嚴重,今年一季度三北地區棄風依然很高。”何勇健坦言,適應能源轉型變革的價格機制也亟待完善,天然氣消費市場開拓困難,清潔高效爐具和潔凈型煤推廣也難以為繼。
在這種情況下,“十三五”能源規劃的政策取向是更加注重把提高發展質量放在s*位,著力優化存量、做優增量,化解過剩產能。對已出現嚴重產能過剩的傳統能源行業,“十三五”前三年原則上不上新項目,而超過合理棄風、棄光率的地區,原則上也不安排新項目。
“同更加注重提高系統運行效率,著力補齊短板、創新模式、構建高效智能的能源系統。s*要任務是大力提高電力系統調峰和消納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允許風電適當棄風,在5%的范圍內是可以接受的。同時,充分挖掘現有電力系統潛力,減少新增火電和跨區輸電,這樣z*終電價能降下來不少。”何勇健介紹說。
在他看來,這其中z*大的亮點是構建集成互補、梯級利用的終端供能系統,對新城鎮、新建工業園區、物流中心等重點實施供能設施一體化行動計劃,統籌建設電力、燃氣、熱力、供冷等基礎設施。這需要商業模式上的創新,目前正值電改,可以借助于售電側改革通過聯供的方式與電網競爭,這樣會更具優勢,會在規劃中安排一些相關的試點工程。
此外,更加注重能源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進程,積極發展水電,優先開發龍頭水電站。穩步推進沿海核電建設,“十三五”投產5800萬千瓦,開工3000萬千瓦。集中與分散并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東中部地區以分散開發為主,在西部有條件地區適度集中開發,因地制宜發展海上風電,加快發展太陽能發電,積極推廣屋頂光伏和光熱發電示范。推動實施可再生能源配額及市場交易制度,積極構建碳排放及污染物排放交易市場,探索適時開征環保稅或碳稅。
而在化石能源方面,則要清潔發展煤電,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要求,東部優先建設熱電聯產機組,西部地區重點建設大型煤電基地和坑口電站。同時,大幅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改革氣價機制,降低支線輸氣價格,進口和銷售氣價逐步市場化。
此外,穩妥發展煤炭深加工產業,“十三五”煤制油產能控制在1300萬噸,煤制氣在180億方,完成已開工項目,其他拿到路條和儲備的項目暫緩。“目前天然氣接收站是壟斷的,‘十三五’肯定要突破的,全面開放,同時支線輸氣價格還有下降空間,今后我國的基礎氣價還有下降幅度。”何勇健透露說。
【壓縮機網】“‘十三五’能源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制定,已經形成初稿,很快就征求意見,三四月份報到國務院,爭取上半年出臺。”國家能源局發展規劃司何勇健副司長在3月19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召開的“2016年經濟形勢與電力發展分析預測會”上透露說。
不久之后的4月1日,國家能源局公布《2016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除了提及已受到廣泛關注的電改、化解煤炭 行業過剩產能、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跨區能源輸送通道等內容外,《意見》還明確了爭取在2016年6月底前發布實施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推動出臺《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等。
根據2020年能源需求預測的基準方案,能源消費總量在48.5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為40.5億噸,石油為5.9億噸,天然氣為3500億立方米,非化石能源為7.5億噸標準煤。從電力的裝機來看,2020年核電的裝機目標是5800萬千瓦,常規水電3.4億千瓦,抽水蓄能4000萬千瓦,風電2.1億千瓦,光伏發電1.1億千瓦,光熱發電15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1500萬千瓦。
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規劃s*要政策取向是化解產能過剩,對已出現嚴重產能過剩的傳統能源行業,“十三五”前三年原則上不上新項目。對于新能源主要是解決消納能力,并s*次提出允許5%以內的適當棄風。
嚴重過剩行業三年不上新項目
近期,中石油公布年報顯示創16年來z*差業績、大慶油田前兩個月虧損59億元、陜西z*大國企延長石油緩發工資等一系列事件被曝出,傳統能源的產能過剩矛盾正逐步顯現。
何勇健表示,“十三五”能源規劃的s*要政策導向就是化解過剩產能,對于煤炭、火電等已出現嚴重產能過剩的傳統能源行業,“十三五”前3年原則上不上新項目。
在2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中提到,計劃用3~5年時間推出煤炭產能5億噸,減量重組5億噸。近期內蒙古、山西、山東、安徽等地都公布了本省的煤炭削減計劃。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火電裝機容量9.9億千瓦,火電設備平均利用4329小時,同比降低410小時,是1978年以來的z*低水平。
何勇健亦提到,煤電行業的問題不僅是過剩風險,還存在電力系統靈活調節電源比例偏低,調峰能力嚴重不足。
據了解,對于化解火電過剩,能源局將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煤電預警機制,對出現紅色、橙色預警的省份,將堅決遏制其煤電的發展,不會給該省電裝機。另外采取“緩建一批、取消一批、停建一批”煤電項目,緩解過剩風險。這一政策預計在近期公布。
除了煤炭等國內優勢資源,中國對外依存度較高的能源行業亦有過剩的風險。
“能源行業中,石油和天然氣并不是去產能的重點,但也有結構性過剩問題。”安迅思能源研究中心總監李莉認為,去年國家向地方煉廠放開了原油進口權,煉化企業“洗牌”。但同時,國內的煉油、液化天然氣產能已經出現過剩,企業經營困難,這在東北、西北等地現象尤其嚴重。
李莉認為,對于石油天然氣領域,比起化解產能更重要的是供給側改革--支持企業的轉型升級、推進油氣領域市場化改革。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的能源需求將繼續放緩、能源價格也難以出現大幅度上漲,在此背景下,供需矛盾很難實現平衡,如果企業的財務情況加劇惡化,去產能將會更加復雜、困難。
隨著近期東北z*大煤炭企業龍煤欠薪問題的爆發,煤炭行業去產能的復雜困境也隨之顯現--龐大的職工需要分流安置、銀行不良貸款要解決、地方政府財政緊張、企業升級轉型動力不足。
新能源加強并網消納
傳統能源過剩是老問題,新能源也面臨“新”過剩。
近期中國風能協會正在組織一場發布會,針對的是此前新疆、云南等地方限制新能源發電上網、要求新能源企業補貼火電企業做法。風能協會計劃對這些地方政府干擾市場秩序的行為進行訴訟。
走法律渠道維權背后,暴露的依然是中央政策和地方執行上仍在出現分歧。
“在能源消費增長放緩的情勢下,徹底解決新能源并網消納的確太難了!”林伯強表示,國家提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要到15%,現在占比約為12%,仍需要繼續發展新能源,但是電力需求低迷、棄風棄光難解。
“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煤炭、火電、煉油、煤化工等傳統能源產能過剩嚴重。同時,電力系統靈活調節電源比例偏低,調峰能力嚴重不足,部分地區棄水、棄風、棄光現象嚴重,今年一季度三北地區棄風依然很高。”何勇健坦言,適應能源轉型變革的價格機制也亟待完善,天然氣消費市場開拓困難,清潔高效爐具和潔凈型煤推廣也難以為繼。
在這種情況下,“十三五”能源規劃的政策取向是更加注重把提高發展質量放在s*位,著力優化存量、做優增量,化解過剩產能。對已出現嚴重產能過剩的傳統能源行業,“十三五”前三年原則上不上新項目,而超過合理棄風、棄光率的地區,原則上也不安排新項目。
“同更加注重提高系統運行效率,著力補齊短板、創新模式、構建高效智能的能源系統。s*要任務是大力提高電力系統調峰和消納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允許風電適當棄風,在5%的范圍內是可以接受的。同時,充分挖掘現有電力系統潛力,減少新增火電和跨區輸電,這樣z*終電價能降下來不少。”何勇健介紹說。
在他看來,這其中z*大的亮點是構建集成互補、梯級利用的終端供能系統,對新城鎮、新建工業園區、物流中心等重點實施供能設施一體化行動計劃,統籌建設電力、燃氣、熱力、供冷等基礎設施。這需要商業模式上的創新,目前正值電改,可以借助于售電側改革通過聯供的方式與電網競爭,這樣會更具優勢,會在規劃中安排一些相關的試點工程。
此外,更加注重能源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發展進程,積極發展水電,優先開發龍頭水電站。穩步推進沿海核電建設,“十三五”投產5800萬千瓦,開工3000萬千瓦。集中與分散并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東中部地區以分散開發為主,在西部有條件地區適度集中開發,因地制宜發展海上風電,加快發展太陽能發電,積極推廣屋頂光伏和光熱發電示范。推動實施可再生能源配額及市場交易制度,積極構建碳排放及污染物排放交易市場,探索適時開征環保稅或碳稅。
而在化石能源方面,則要清潔發展煤電,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要求,東部優先建設熱電聯產機組,西部地區重點建設大型煤電基地和坑口電站。同時,大幅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改革氣價機制,降低支線輸氣價格,進口和銷售氣價逐步市場化。
此外,穩妥發展煤炭深加工產業,“十三五”煤制油產能控制在1300萬噸,煤制氣在180億方,完成已開工項目,其他拿到路條和儲備的項目暫緩。“目前天然氣接收站是壟斷的,‘十三五’肯定要突破的,全面開放,同時支線輸氣價格還有下降空間,今后我國的基礎氣價還有下降幅度。”何勇健透露說。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