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中國制造”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強大,西方工業,也沒有衰退到依賴中國。我們的制造業還沒有升級,制造業者已開始撤離。在向服務業轉型的口號聲中,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按捺不住,出來說了真話。 11月8日,苗圩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對《中國制造2025》進行全面解讀時指出,在q*制造業的四級梯隊中,中國處于第三梯隊,而且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要成為制造強國至少要再努力30年。 作為主管制造業的中央大員,苗圩的觀點基本上代表了國家認知。 苗圩說,q*制造業已基本形成四級梯隊發展格局: 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為主導的q*科技創新中心; 第二梯隊是高端制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 第三梯隊是中低端制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包括中國; 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
![中國制造:在離目標30年的地方開始逃離](/uploadfile/2016/0121/20160121041322477.jpg)
為什么中國制造是第三梯隊?
“毫無疑問,世界各國都在爭相介入新一輪國際分工爭奪戰中,隨著比較優勢逐步轉化,q*制造業版圖將被重塑。作為q*科技創新中心,美國在制造業基礎及z*前沿科技創新方面仍將處于領先地位。第二梯隊中,德國、日本等國家地位將進一步鞏固,一些后發國家有望通過技術、資本和人才積累,通過產業升級進入這一梯隊。第三梯隊中,大量的新興經濟體通過要素成本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也將逐步納入到q*制造業體系。”
(注意理解:在制造業版圖的重塑過程中,第一和第二梯隊的地位將進一步鞏固,第三梯隊有望升級,但也僅僅是逐步納入到q*制造業體系!) 苗圩表示,中國現在處于第三梯隊,目前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面對技術和產業變革及q*制造業競爭格局的重大調整,我國既面臨重大機遇也面臨重大挑戰,當然機遇大于挑戰,經過若干階段的努力,提升位次完全有可能,希望到新中國成立100年(2049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苗圩表示,我國已成為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以裝備制造業為例,主要的不足表現在:
一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大多數裝備研發設計水平較低,試驗檢測手段不足,關鍵共性技術缺失。企業技術創新仍處于跟隨模仿階段,底層技術的“黑匣子”尚未突破,一些關鍵產品也很難通過逆向工程實現自主設計、研發和創新。
二是基礎配套能力不足。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先進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基礎能力依然薄弱,嚴重制約了整機和系統的集成能力。如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雖然大部分設備實現了國產化,但是15%的關鍵零部件還依靠進口。
三是部分領域產品質量可靠性有待提升。基礎能力跟不上,制約了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突出體現在產品質量安全性、質量穩定性和質量一致性等方面。部分產品和技術標準不完善、實用性差,跟不上新產品研發速度。另外,品牌建設滯后,缺少一批能與國外知名品牌相抗衡、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據不完全統計,世界裝備制造業中90%的知名商標所有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
四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產業同質化競爭問題仍很突出。而真正體現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精尖產品和重大技術裝備生產不足,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沒完成工業化 別奢談服務業主導
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今天,許多人為服務業超越制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二大產業而歡呼,甚至認為中國可以逾越工業化發展階段,直接進入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對此,苗圩認為,不管是從歷史經驗還是現實情況來看,這都是脫離實際的一種觀點。
苗圩說,q*“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發生”,這就是工業生產的第四個階段,即智能制造時代,或工業4.0。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線。
應對新一輪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國務院去年發布《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建設制造強國目標,其中尤其提出了創新推動戰略,提出到2020年將建立15個左右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彌合在科技成果與產業化發展之間的斷層。苗圩表示,“實現制造強國目標不會一蹴而就,至少要30年不懈努力”。
面對中國制造存在的“短板”,《中國制造2025》給出了解決方案,即進一步鞏固現有的發展優勢,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在關鍵產業取得突破,通過做優做強中國裝備,不斷提高制造業國際競爭力。
我們正在經歷“逃離制造業”的大潮
2015年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逐季下降,體現制造業景氣指數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至10月已有三個月連續低于榮枯線。對于制造業的困境,苗圩坦承,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與新興市場國家爭奪中低端制造轉移,對中國形成“雙向擠壓”。
中國10月PPI同比下降5.9%。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環比下降0.6%,同比下降6.9%。1-10月平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5.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6.0%。
金融業的分析師總是樂觀的看問題:每一次低迷的數據都是寬松的號角。
但是形勢已經到了貨幣越寬松、制造業逃離越快的地步。
看看近幾年制造業尤其是民營制造業出現的倒閉潮,并不都是因為低端和落后,而是因為整體走進了“高風險、低回報”的怪圈。
以前外部有過度消費,內部有過度投資,積累的過剩產能是需要去化的。但在全社會形成遠離制造業的風氣,則和去產能是兩碼事。
真正搞升級換代,要讓資金流入制造業的創新環節而不是讓創新者承擔z*大的風險;同時要回歸常識:真正的創新是需要積累的,不會在浮躁的追風口環境下誕生。
資金大量追求短期收益、升值的氛圍之下,很多企業主即便沒有虧損,也在想辦法把手中的工業資產變現。甚至部分倒閉的工廠,正是老板的有意為之。
他們中不少人已經判斷:未來做制造業沒有出路。這場“逃離制造業”的風潮,正在愈演愈烈。 2015年一整年,從長三角蔓延到珠三角的制造業倒閉潮絲毫沒有停歇的架勢。另一方面,幾乎所有制造業巨頭都在運作地產或金融項目,成為一個明顯的反差。
看看q*科技實力排名,中國還差多遠
第一名:美國
假如明天美國說他們研究出了這款飛碟,也沒人會奇怪。
迄今為止,美國的大學匯集了q*70%以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q*z*頂尖的20所大學中,按科學貢獻度計算,美國占了17所(清華大學大約排名在600名左右)。從麻省理工到加州理工,培養了全世界z*好的工程師和z*頂尖的科學家; q*十大科技頂尖公司,美國占據了八家!英特爾向全世界提供芯片,微軟公司和甲骨文公司占據了軟件業的基礎市場(從百度到騰訊到中國各個政府部門,都使用甲骨文提供的數據庫軟件和技術); 美國擁有q*z*頂尖的實驗室,在軍工領域,在航空航天領域,在醫學技術領域,在信息科學領域……美國以無可匹敵的實力和壓倒性的技術優勢雄居世界之s*。
第二名:英國
我們眼前所見的,滿眼都是日本和德國的設備,但是卻很少有人關心,這些機器設備z*核心的部份大多使用了由英國ARM公司設計的芯片。 諾獎獲得人數,英國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在世界z*好的200所大學中,美國占據了75所,英國占據了32所,遠遠超過其它國家。 盡管英國在工業規模上有所衰退,但它仍有世界頂尖的航空發動機企業羅羅,在鋼鐵、制藥、生物育種、航空航天、機械、微電子、軍工、環境科學等方面都處于sj*l之列。 但由于英國擁有世界上z*好的大學(僅次于美國),英國依然保持著世界第二的科學技術,對世界科技做出了杰出貢獻(如世界第一只克隆羊)。
第三名:日本
美國國家專利局的專利申請數中,日本是僅次于美國自己本身的第二大國,這一直被視作是日本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在q*大學的排行榜和對世界科技貢獻度上面,日本的大學僅次美英。 日本擁有很多大集團和大公司,如東芝、三菱等等,這些公司都擁有很強悍的科研實力,日本注重細節的精神讓他們的產品在市場上擁有更好的用戶體驗,從而占據市場,這也讓他們擁有更多研發經費。從開始的仿造到后來的技術創新,日本的崛起成為亞洲的一個神話。 在20個關鍵科技領域,日本的排名都很不錯,在材料科學、尖端機器人等等,日本都擁有巨大科研實力。
第四名:法國
巴黎擁有相當多的知名大學,法國大學一般分為高等商學院和工程師學院,是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
與英國不同,法國保持科技優勢是通過國家的高投入來實現,法國擁有五十多名諾獎獲得者,十多名菲爾茲獎獲得者。在20個關鍵科研領域,法國都居于世界前列,盡管浪漫的法國人似乎比日本人和德國人都更慵懶,但在科學研究上面,他們更富有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
法國在航天,能源,材料科學,空間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均比較明顯!
第五名:德國
說到德國,大家就會想起德國的機床,德國的精密機械,德國人一絲不茍的精神!迄今為止,德國有七十多個獲得諾貝爾獎,要多于法國和日本。 不得不說一下,與大多數人想象的不一樣,科研其實也是一種體力活(雖然創新精神很重要),一種既枯燥又乏味的體力活。一個實驗可能要重復一千次,找出一個錯誤可能需要幾天幾夜,哪怕你想的全部是正確,但只要一個微小的錯誤,就足以阻擋科研的步伐。德國人的品質在這方面就具有優勢。與法國一樣,德國的大學也是按照專業排名,而不是學校排名的。每一個學校都有自己擅長的專業。 德國的科技來源于德國的教育,更來源于德國的制造業。
總結
在科技實力的5個級別里,中國的位置在第四級。 第一級,核心,美國。 第二級,發達,英國、德國、法國、日本。 第三級,登堂入室,芬蘭、俄羅斯、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亞、挪威、韓國、捷克等中等發達國家。 第四級,在大門口,中國、印度、墨西哥、南非等發展中國家。第五級,落后,其余發展中貧窮國家都在此列。 那么,中國在制造業上要走的路有多長?30年真的不算長。 只是在當前的環境和價值取向下,由誰來走完制造業的下一個30年?
來源:深圳經濟觀察
![中國制造:在離目標30年的地方開始逃離](/uploadfile/2016/0121/20160121041322477.jpg)
為什么中國制造是第三梯隊?
“毫無疑問,世界各國都在爭相介入新一輪國際分工爭奪戰中,隨著比較優勢逐步轉化,q*制造業版圖將被重塑。作為q*科技創新中心,美國在制造業基礎及z*前沿科技創新方面仍將處于領先地位。第二梯隊中,德國、日本等國家地位將進一步鞏固,一些后發國家有望通過技術、資本和人才積累,通過產業升級進入這一梯隊。第三梯隊中,大量的新興經濟體通過要素成本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也將逐步納入到q*制造業體系。”
(注意理解:在制造業版圖的重塑過程中,第一和第二梯隊的地位將進一步鞏固,第三梯隊有望升級,但也僅僅是逐步納入到q*制造業體系!) 苗圩表示,中國現在處于第三梯隊,目前這種格局在短時間內難有根本性改變,面對技術和產業變革及q*制造業競爭格局的重大調整,我國既面臨重大機遇也面臨重大挑戰,當然機遇大于挑戰,經過若干階段的努力,提升位次完全有可能,希望到新中國成立100年(2049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苗圩表示,我國已成為制造業大國,但還不是制造業強國,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以裝備制造業為例,主要的不足表現在:
一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大多數裝備研發設計水平較低,試驗檢測手段不足,關鍵共性技術缺失。企業技術創新仍處于跟隨模仿階段,底層技術的“黑匣子”尚未突破,一些關鍵產品也很難通過逆向工程實現自主設計、研發和創新。
二是基礎配套能力不足。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先進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基礎能力依然薄弱,嚴重制約了整機和系統的集成能力。如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雖然大部分設備實現了國產化,但是15%的關鍵零部件還依靠進口。
三是部分領域產品質量可靠性有待提升。基礎能力跟不上,制約了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突出體現在產品質量安全性、質量穩定性和質量一致性等方面。部分產品和技術標準不完善、實用性差,跟不上新產品研發速度。另外,品牌建設滯后,缺少一批能與國外知名品牌相抗衡、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據不完全統計,世界裝備制造業中90%的知名商標所有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
四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產業同質化競爭問題仍很突出。而真正體現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精尖產品和重大技術裝備生產不足,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沒完成工業化 別奢談服務業主導
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今天,許多人為服務業超越制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二大產業而歡呼,甚至認為中國可以逾越工業化發展階段,直接進入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對此,苗圩認為,不管是從歷史經驗還是現實情況來看,這都是脫離實際的一種觀點。
苗圩說,q*“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發生”,這就是工業生產的第四個階段,即智能制造時代,或工業4.0。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線。
應對新一輪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國務院去年發布《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建設制造強國目標,其中尤其提出了創新推動戰略,提出到2020年將建立15個左右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彌合在科技成果與產業化發展之間的斷層。苗圩表示,“實現制造強國目標不會一蹴而就,至少要30年不懈努力”。
面對中國制造存在的“短板”,《中國制造2025》給出了解決方案,即進一步鞏固現有的發展優勢,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在關鍵產業取得突破,通過做優做強中國裝備,不斷提高制造業國際競爭力。
我們正在經歷“逃離制造業”的大潮
2015年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逐季下降,體現制造業景氣指數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至10月已有三個月連續低于榮枯線。對于制造業的困境,苗圩坦承,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與新興市場國家爭奪中低端制造轉移,對中國形成“雙向擠壓”。
中國10月PPI同比下降5.9%。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環比下降0.6%,同比下降6.9%。1-10月平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5.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6.0%。
金融業的分析師總是樂觀的看問題:每一次低迷的數據都是寬松的號角。
但是形勢已經到了貨幣越寬松、制造業逃離越快的地步。
看看近幾年制造業尤其是民營制造業出現的倒閉潮,并不都是因為低端和落后,而是因為整體走進了“高風險、低回報”的怪圈。
以前外部有過度消費,內部有過度投資,積累的過剩產能是需要去化的。但在全社會形成遠離制造業的風氣,則和去產能是兩碼事。
真正搞升級換代,要讓資金流入制造業的創新環節而不是讓創新者承擔z*大的風險;同時要回歸常識:真正的創新是需要積累的,不會在浮躁的追風口環境下誕生。
資金大量追求短期收益、升值的氛圍之下,很多企業主即便沒有虧損,也在想辦法把手中的工業資產變現。甚至部分倒閉的工廠,正是老板的有意為之。
他們中不少人已經判斷:未來做制造業沒有出路。這場“逃離制造業”的風潮,正在愈演愈烈。 2015年一整年,從長三角蔓延到珠三角的制造業倒閉潮絲毫沒有停歇的架勢。另一方面,幾乎所有制造業巨頭都在運作地產或金融項目,成為一個明顯的反差。
看看q*科技實力排名,中國還差多遠
第一名:美國
假如明天美國說他們研究出了這款飛碟,也沒人會奇怪。
迄今為止,美國的大學匯集了q*70%以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 在q*z*頂尖的20所大學中,按科學貢獻度計算,美國占了17所(清華大學大約排名在600名左右)。從麻省理工到加州理工,培養了全世界z*好的工程師和z*頂尖的科學家; q*十大科技頂尖公司,美國占據了八家!英特爾向全世界提供芯片,微軟公司和甲骨文公司占據了軟件業的基礎市場(從百度到騰訊到中國各個政府部門,都使用甲骨文提供的數據庫軟件和技術); 美國擁有q*z*頂尖的實驗室,在軍工領域,在航空航天領域,在醫學技術領域,在信息科學領域……美國以無可匹敵的實力和壓倒性的技術優勢雄居世界之s*。
第二名:英國
我們眼前所見的,滿眼都是日本和德國的設備,但是卻很少有人關心,這些機器設備z*核心的部份大多使用了由英國ARM公司設計的芯片。 諾獎獲得人數,英國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在世界z*好的200所大學中,美國占據了75所,英國占據了32所,遠遠超過其它國家。 盡管英國在工業規模上有所衰退,但它仍有世界頂尖的航空發動機企業羅羅,在鋼鐵、制藥、生物育種、航空航天、機械、微電子、軍工、環境科學等方面都處于sj*l之列。 但由于英國擁有世界上z*好的大學(僅次于美國),英國依然保持著世界第二的科學技術,對世界科技做出了杰出貢獻(如世界第一只克隆羊)。
第三名:日本
美國國家專利局的專利申請數中,日本是僅次于美國自己本身的第二大國,這一直被視作是日本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在q*大學的排行榜和對世界科技貢獻度上面,日本的大學僅次美英。 日本擁有很多大集團和大公司,如東芝、三菱等等,這些公司都擁有很強悍的科研實力,日本注重細節的精神讓他們的產品在市場上擁有更好的用戶體驗,從而占據市場,這也讓他們擁有更多研發經費。從開始的仿造到后來的技術創新,日本的崛起成為亞洲的一個神話。 在20個關鍵科技領域,日本的排名都很不錯,在材料科學、尖端機器人等等,日本都擁有巨大科研實力。
第四名:法國
巴黎擁有相當多的知名大學,法國大學一般分為高等商學院和工程師學院,是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
與英國不同,法國保持科技優勢是通過國家的高投入來實現,法國擁有五十多名諾獎獲得者,十多名菲爾茲獎獲得者。在20個關鍵科研領域,法國都居于世界前列,盡管浪漫的法國人似乎比日本人和德國人都更慵懶,但在科學研究上面,他們更富有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
法國在航天,能源,材料科學,空間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均比較明顯!
第五名:德國
說到德國,大家就會想起德國的機床,德國的精密機械,德國人一絲不茍的精神!迄今為止,德國有七十多個獲得諾貝爾獎,要多于法國和日本。 不得不說一下,與大多數人想象的不一樣,科研其實也是一種體力活(雖然創新精神很重要),一種既枯燥又乏味的體力活。一個實驗可能要重復一千次,找出一個錯誤可能需要幾天幾夜,哪怕你想的全部是正確,但只要一個微小的錯誤,就足以阻擋科研的步伐。德國人的品質在這方面就具有優勢。與法國一樣,德國的大學也是按照專業排名,而不是學校排名的。每一個學校都有自己擅長的專業。 德國的科技來源于德國的教育,更來源于德國的制造業。
總結
在科技實力的5個級別里,中國的位置在第四級。 第一級,核心,美國。 第二級,發達,英國、德國、法國、日本。 第三級,登堂入室,芬蘭、俄羅斯、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亞、挪威、韓國、捷克等中等發達國家。 第四級,在大門口,中國、印度、墨西哥、南非等發展中國家。第五級,落后,其余發展中貧窮國家都在此列。 那么,中國在制造業上要走的路有多長?30年真的不算長。 只是在當前的環境和價值取向下,由誰來走完制造業的下一個30年?
來源:深圳經濟觀察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