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企業創新的長處與短板
有48%的制造商表示,技術和產品創新,是他們做得z*好的企業創新領域。但是在市場營銷、產品分銷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上,大多數制造商的表現差強人意(參見圖1“制造商做得z*好的企業創新領域”)。
普華永道思略特咨詢公司大中華區總裁徐滬初分析說,中國的制造業不管是技術含量還是生產率,仍然比較落后,他們仍然用傳統的方式來進行市場的開發、產品的開發和競爭,不太關注商業模式的創新。他認為,中國制造業將來要想在整個市場競爭當中上一個更高的臺階,商業模式的創新會作為一個突破點。“特別是,‘互聯網+’對制造業來說蠻重要,在‘互聯網+’的環境下能夠把自己傳統的優勢和互聯網所帶來的商業模式創新結合在一起的話,對企業的發展會是突破性的。”
浙江方大智控科技有限公司宋宏偉表示:“從創新的角度看,在過去幾年大家還沒有這個技術和產品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做了;當大家看到這個業務方向的時候,我們已經在q*范圍內做了很多項目。我們的技術領先一步。”憑借創新的技術和解決方案,方大智控在國際市場上幾度與飛利浦較量PK勝出,拿下沙特、印尼等國的大訂單。
泉州世聯五洲輕工制品有限公司則是商業模式創新的一個成功案例。這家主要生產背包的制造商一直都在探索公司的商業模式,從z*初做OEM代工生產,擴展到ODM自主設計和OBM自建品牌。在互聯網和文化創意的熱潮中,該公司順勢實施“文化+互聯網+實業”的商業模式。“許多制造商都不怎么做文化類的東西,他們只會做一些工業方面的改變、做品牌的改變,但文化沒辦法做進去。我們做了,這就是創新。”泉州世聯董事長湯成霖說。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推動技術和產品創新的主要力量,是領導力、客戶、企業文化和競爭對手(參見圖2“技術和產品創新的z*主要推動力”)
在合眾資源·3A企業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劉承元看來,領導力在創新中的作用還應該發揮得更大。這種領導力不僅體現在公司高層重視創新上,更重要的是領導者扮演引領的角色。“不是說客戶有需求了,我們努力去應對它,而是體現在領導者規劃產品、提出要求并引領市場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力。”
徐滬初表示,領導力以及和領導力相關的企業文化,在創新當中起的作用很大??墒?,一個發展成熟的企業,特別是國際上一些大的“500強”企業,它們的創新實際上z*終是投入一種體制機制來實現的。“不管你今天換這個領導,還是明天換另外一個領導,這個企業為什么一直能夠發展下去,就是因為它通過內在的體系和機制來保證的。這是中國制造商將來可以提升的地方。”
創意來源與新產品研發周期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客戶、競爭情報、企業內部管理團隊,是制造商z*重要的創意來源(參見圖3“z*重要的創意來源”);超過一半的制造商,其新產品研發上市周期短于一年(參見上頁圖4“制造商新產品從研發到上市的周期長度”);而影響研發周期的因素,按重要程度居于前兩位的,依次是產品復雜性和創新性,以及研發強度(參見圖5“影響新產品開發和上市時間的z*重要因素”)。
徐滬初認為,這個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制造商在整個產品開發當中,更多地側重于改型、提升,真正的實質性的產品開發、全新的產品開發其實還不是他們現在所聚焦的。
他表示,如果是真正開發一個全新的產品,實際上中國企業整個的開發周期,從研發到上市的周期遠遠超過那些做得好的國外企業。“我們中國的制造商在整個研發過程當中z*大的兩個問題,第一是研發策略經常變來變去,不清晰,沒有把真正要研發什么的策略搞清楚;第二是我們的流程不完善,在整個產品開發過程當中,每個環節變動得太多,每個變動帶來的都是時間的延長,所以這當中流程的管理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合眾資源·3A企業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劉承元對此持有類似的看法,他甚至認為“影響產品上市時間z*重要的因素,是研發流程的管理”。
對于深圳市魯光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來說,創新型產品的推出,得益于有效的研發流程管理。在魯光電子,研發流程中每一個節點都有相應的質量控制。“比如,芯片要經過測試檢驗,達標才能通過,我們一般要求99%以上。芯片測試完了以后,OK,拿著數據到下一道工序,也就是把芯片綁定在結構件上。我們大約有四五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要保證99%以上,這是我們的質量目標。”公司董事長朱禮貴說。
產品創新的強項與動力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在產品創新方面,制造商做得z*好的是產品部分功能的創新,其次是產品相關技術的創新,而差強人意的是工業設計創新和產品功能的完全創新(參見圖6“制造商產品創新做得z*好的地方”);產品創新取得成功的z*主要原因,分別是洞察市場和領導重視,而流程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參見圖7“產品創新為何成功”);制造商產品創新z*想改進的地方,是產品功能的完全創新和產品相關技術的創新(參見圖8“制造商產品創新z*想改進的地方”)。
從這些調查結果中,徐滬初看到,中國企業將來要真正成為gj*l的企業,全新的產品創新既是目前的短板,也是將來企業要花很多工夫努力的方向。他還表示,很多國際“500強”企業非常重視工業設計。它們把工業設計創新當做創新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專利的形式來把它保護下來。
在劉承元看來,調查結果“體現了中國制造商的原創能力比較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研發流程的管理問題。“流程中每個節點的控制要素不清晰,整個流程管理是缺乏效率的”。
“我們不是說去跟別人做的一樣或者拿自己的東西去跟別人競爭,我們是選擇了一個空白市場,做出自己的特色。瞄準縫隙市場進行差異化創新,這就是秘訣。”登新科技創始人、副總經理陳麗央說。
節選自:《世界經理人》
來源:■文/明月春秋
【壓縮機網】企業創新的長處與短板
有48%的制造商表示,技術和產品創新,是他們做得z*好的企業創新領域。但是在市場營銷、產品分銷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上,大多數制造商的表現差強人意(參見圖1“制造商做得z*好的企業創新領域”)。
普華永道思略特咨詢公司大中華區總裁徐滬初分析說,中國的制造業不管是技術含量還是生產率,仍然比較落后,他們仍然用傳統的方式來進行市場的開發、產品的開發和競爭,不太關注商業模式的創新。他認為,中國制造業將來要想在整個市場競爭當中上一個更高的臺階,商業模式的創新會作為一個突破點。“特別是,‘互聯網+’對制造業來說蠻重要,在‘互聯網+’的環境下能夠把自己傳統的優勢和互聯網所帶來的商業模式創新結合在一起的話,對企業的發展會是突破性的。”
浙江方大智控科技有限公司宋宏偉表示:“從創新的角度看,在過去幾年大家還沒有這個技術和產品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做了;當大家看到這個業務方向的時候,我們已經在q*范圍內做了很多項目。我們的技術領先一步。”憑借創新的技術和解決方案,方大智控在國際市場上幾度與飛利浦較量PK勝出,拿下沙特、印尼等國的大訂單。
泉州世聯五洲輕工制品有限公司則是商業模式創新的一個成功案例。這家主要生產背包的制造商一直都在探索公司的商業模式,從z*初做OEM代工生產,擴展到ODM自主設計和OBM自建品牌。在互聯網和文化創意的熱潮中,該公司順勢實施“文化+互聯網+實業”的商業模式。“許多制造商都不怎么做文化類的東西,他們只會做一些工業方面的改變、做品牌的改變,但文化沒辦法做進去。我們做了,這就是創新。”泉州世聯董事長湯成霖說。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推動技術和產品創新的主要力量,是領導力、客戶、企業文化和競爭對手(參見圖2“技術和產品創新的z*主要推動力”)
在合眾資源·3A企業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劉承元看來,領導力在創新中的作用還應該發揮得更大。這種領導力不僅體現在公司高層重視創新上,更重要的是領導者扮演引領的角色。“不是說客戶有需求了,我們努力去應對它,而是體現在領導者規劃產品、提出要求并引領市場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力。”
徐滬初表示,領導力以及和領導力相關的企業文化,在創新當中起的作用很大??墒?,一個發展成熟的企業,特別是國際上一些大的“500強”企業,它們的創新實際上z*終是投入一種體制機制來實現的。“不管你今天換這個領導,還是明天換另外一個領導,這個企業為什么一直能夠發展下去,就是因為它通過內在的體系和機制來保證的。這是中國制造商將來可以提升的地方。”
創意來源與新產品研發周期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客戶、競爭情報、企業內部管理團隊,是制造商z*重要的創意來源(參見圖3“z*重要的創意來源”);超過一半的制造商,其新產品研發上市周期短于一年(參見上頁圖4“制造商新產品從研發到上市的周期長度”);而影響研發周期的因素,按重要程度居于前兩位的,依次是產品復雜性和創新性,以及研發強度(參見圖5“影響新產品開發和上市時間的z*重要因素”)。
徐滬初認為,這個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制造商在整個產品開發當中,更多地側重于改型、提升,真正的實質性的產品開發、全新的產品開發其實還不是他們現在所聚焦的。
他表示,如果是真正開發一個全新的產品,實際上中國企業整個的開發周期,從研發到上市的周期遠遠超過那些做得好的國外企業。“我們中國的制造商在整個研發過程當中z*大的兩個問題,第一是研發策略經常變來變去,不清晰,沒有把真正要研發什么的策略搞清楚;第二是我們的流程不完善,在整個產品開發過程當中,每個環節變動得太多,每個變動帶來的都是時間的延長,所以這當中流程的管理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合眾資源·3A企業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劉承元對此持有類似的看法,他甚至認為“影響產品上市時間z*重要的因素,是研發流程的管理”。
對于深圳市魯光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來說,創新型產品的推出,得益于有效的研發流程管理。在魯光電子,研發流程中每一個節點都有相應的質量控制。“比如,芯片要經過測試檢驗,達標才能通過,我們一般要求99%以上。芯片測試完了以后,OK,拿著數據到下一道工序,也就是把芯片綁定在結構件上。我們大約有四五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要保證99%以上,這是我們的質量目標。”公司董事長朱禮貴說。
產品創新的強項與動力
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在產品創新方面,制造商做得z*好的是產品部分功能的創新,其次是產品相關技術的創新,而差強人意的是工業設計創新和產品功能的完全創新(參見圖6“制造商產品創新做得z*好的地方”);產品創新取得成功的z*主要原因,分別是洞察市場和領導重視,而流程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參見圖7“產品創新為何成功”);制造商產品創新z*想改進的地方,是產品功能的完全創新和產品相關技術的創新(參見圖8“制造商產品創新z*想改進的地方”)。
從這些調查結果中,徐滬初看到,中國企業將來要真正成為gj*l的企業,全新的產品創新既是目前的短板,也是將來企業要花很多工夫努力的方向。他還表示,很多國際“500強”企業非常重視工業設計。它們把工業設計創新當做創新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專利的形式來把它保護下來。
在劉承元看來,調查結果“體現了中國制造商的原創能力比較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研發流程的管理問題。“流程中每個節點的控制要素不清晰,整個流程管理是缺乏效率的”。
“我們不是說去跟別人做的一樣或者拿自己的東西去跟別人競爭,我們是選擇了一個空白市場,做出自己的特色。瞄準縫隙市場進行差異化創新,這就是秘訣。”登新科技創始人、副總經理陳麗央說。
節選自:《世界經理人》
來源:■文/明月春秋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