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見》出臺的背景
【壓縮機網】質量認證是國際通行、社會通用的質量管理手段和貿易便利化工具,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質量管理、提高市場效率的基礎性制度。其本質屬性是“傳遞信任、服務發展”,向消費者、企業、政府、社會、國際傳遞信任,有效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產品、服務質量,保護消費者利益,促進貿易便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可以形象地稱為質量管理的“體檢證”、市場經濟的“信用證”、國際貿易的“通行證”。
近年來,我國質量認證制度不斷完善,行業機構蓬勃開展,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同時,還存在社會認知與應用程度不高、認證服務供給不足、認證評價活動亟需規范等問題。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為主攻方面,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建設質量強國。我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市場化、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質量認證所具有的市場化、國際化等突出特點,使得其作用越來越彰顯。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作出了實施質量強國戰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總體部署,明確提出完善國家合格評定體系,夯實認證認可等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提出了一系列涉及質量認證的措施要求。
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全面實施質量強國戰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2017年9月6日,國務院第185次常務會議研究確定推進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的措施,決定由國務院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2018年1月25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國發[2018]3號),提出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的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
《意見》的出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認證認可工作的高度重視,為全面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國務院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 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解讀](/uploadfile/2018/0206/20180206025144202.jpg)
二、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
《意見》提出,按照實施質量強國戰略和質量提升行動總體部署,運用國際先進質量管理標準和方法,構建統一管理、共同實施、權威公信、通用互認的質量認證體系,促進行業發展和改革創新,強化全面質量管理,全面提高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推動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要堅持統一管理、頂層設計,市場主導、政府引導,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激勵約束、多元共治的基本原則。
通過3-5年努力,我國質量認證制度趨于完備,法律法規體系、標準體系、組織體系、監管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和國際合作互認體系基本完善,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質量管理能力明顯增強,主要產品、工程、服務尤其是消費品、食品農產品的質量水平明顯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質量品牌。
三、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的主要措施
《意見》提出了六個方面的工作措施:
● 大力推廣質量管理先進標準和方法。一是創新質量管理工具,推動質量管理通用要求與行業特殊要求相結合,開發適應新業態需求的新型質量管理工具;二是推廣應用質量管理先進標準方法,鼓勵企業運用質量認證方式加強質量管理,發揮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的“主力軍”作用;三是轉變政府質量治理方式,鼓勵各級政府部門建立推行質量管理體系,運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提高行政效能和政府公信力。
● 廣泛開展質量管理體系升級行動。一是打造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升級版”。運用新版ISO9001等國際先進標準方法提升認證要求,開展行業特色認證、分級認證、管理體系整合、質量診斷增值服務,推動質量管理向全供應鏈、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延伸,帶動企業質量管理全面升級。二是拓展質量認證覆蓋面。健全激勵引導機制,支持各部門、各地區建設質量認證示范區(點),引導各類企業組織尤其是中西部企業、服務企業、中小微企業獲得認證。
● 深化質量認證制度改革創新。一是完善強制性認證制度。發揮強制性認證“保底線”作用,按照必要性和z*小化原則,對涉及安全、健康、環保等方面的產品依法實施強制性認證。二是創新自愿性認證制度。發揮自愿性認證“拉高線”作用,大力推行高端品質認證,推進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運用認證手段推進區域品牌建設。三是清理涉及認證、檢驗檢測的行政許可和行業評價制度,清理、整合、規范現有認證事項,取消不合理收費。四是簡化規范認證機構審批、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程序。完善認證機構審批程序,整合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許可項目,精簡整合技術評審事項,實行申請、審批、發證全流程網上辦理。
● 加強認證活動事中事后監管。一是完善認證監管體系。加強認證監管能力建設,推進部門聯動監管,健全認可約束機制,強化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作用。二是創新認證監管和激勵約束機制。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和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健全質量認證全過程追溯機制,健全政府、行業、社會等多層面的認證采信機制。三是加大認證監管工作力度。加強對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和獲證企業、產品的聯動監管,嚴厲打擊非法從事檢驗檢測認證活動和偽造、冒用、買賣認證證書或者認證標志等行為。四是嚴格落實從業機構及人員責任。健全對參與檢驗檢測認證活動從業人員的全過程責任追究機制,推行從業機構公開承諾和信息公示制度,完善從業機構永久退出和從業人員終身禁入等失信懲戒機制。
● 培育發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一是營造行業發展良好環境。制定促進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發展的產業政策,鼓勵組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檢驗檢測認證聯盟。二是促進行業機構改革發展。加快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推動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轉企改制,與政府部門徹底脫鉤。健全市場化運行機制,完善政策保障。三是提升行業綜合服務能力。重點提升對食品、農林產品、生物醫藥、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新能源、碳交易等領域支撐服務能力,形成以檢驗檢測認證為“連接器”的產業聚合新模式。構建服務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通用檢驗檢測認證體系,打造軍轉民、民參軍的能力驗證“直通車”。
● 深化質量認證國際合作互認。一是構建認證認可國際合作機制。加強政府間、從業機構間多層次合作,推動合格評定政策溝通、標準協調、制度對接、技術合作和人才交流,加快可再生資源、綠色低碳、跨境電商等新領域互認進程。二是提高國內檢驗檢測認證市場開放度。積極引入國外先進認證標準、技術和服務,擴大國內短缺急需的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進口。三是加快我國檢驗檢測認證“走出去”步伐。鼓勵支持國內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拓展國際業務,推動檢驗檢測認證與對外投融資項目、建設項目配套服務,助推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四是提升我國認證認可國際影響力。積極參與和主動引領認證認可國際標準、規則制定,向國際社會提供質量認證“中國方案”,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認證品牌。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和輸出,擴大在相關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
![《國務院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 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解讀](/uploadfile/2018/0206/20180206025209584.jpg)
四、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的保障措施
《意見》提出,從四個方面加強組織領導和政策保障。
● 加強組織領導。地方各級政府要將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議事協調機構和工作機制。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完善全國認證認可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工作機制,提升協作層次,加強政策銜接、規劃引導和工作協調。
● 加強綜合保障。加快制定檢驗檢測管理條例、修訂認證認可條例,推動合格評定立法進程。加強質量認證學科教育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健全認證人員職業資格制度。完善質量認證統計分析機制,加大對質量認證信息共享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財政支持。
● 加強宣傳引導。普及質量認證知識,推廣獲得質量認證產品,合理引導生產消費,增強市場信心,激發質量提升動能。
● 加強督促落實。推動各級政府將質量認證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和質量工作考核,確保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地。
一、《意見》出臺的背景
【壓縮機網】質量認證是國際通行、社會通用的質量管理手段和貿易便利化工具,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質量管理、提高市場效率的基礎性制度。其本質屬性是“傳遞信任、服務發展”,向消費者、企業、政府、社會、國際傳遞信任,有效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產品、服務質量,保護消費者利益,促進貿易便利,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可以形象地稱為質量管理的“體檢證”、市場經濟的“信用證”、國際貿易的“通行證”。
近年來,我國質量認證制度不斷完善,行業機構蓬勃開展,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同時,還存在社會認知與應用程度不高、認證服務供給不足、認證評價活動亟需規范等問題。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為主攻方面,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建設質量強國。我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市場化、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質量認證所具有的市場化、國際化等突出特點,使得其作用越來越彰顯。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作出了實施質量強國戰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總體部署,明確提出完善國家合格評定體系,夯實認證認可等國家質量基礎設施,提出了一系列涉及質量認證的措施要求。
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全面實施質量強國戰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2017年9月6日,國務院第185次常務會議研究確定推進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的措施,決定由國務院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2018年1月25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國發[2018]3號),提出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的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
《意見》的出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認證認可工作的高度重視,為全面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國務院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 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解讀](/uploadfile/2018/0206/20180206025144202.jpg)
二、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
《意見》提出,按照實施質量強國戰略和質量提升行動總體部署,運用國際先進質量管理標準和方法,構建統一管理、共同實施、權威公信、通用互認的質量認證體系,促進行業發展和改革創新,強化全面質量管理,全面提高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推動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要堅持統一管理、頂層設計,市場主導、政府引導,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激勵約束、多元共治的基本原則。
通過3-5年努力,我國質量認證制度趨于完備,法律法規體系、標準體系、組織體系、監管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和國際合作互認體系基本完善,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質量管理能力明顯增強,主要產品、工程、服務尤其是消費品、食品農產品的質量水平明顯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質量品牌。
三、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的主要措施
《意見》提出了六個方面的工作措施:
● 大力推廣質量管理先進標準和方法。一是創新質量管理工具,推動質量管理通用要求與行業特殊要求相結合,開發適應新業態需求的新型質量管理工具;二是推廣應用質量管理先進標準方法,鼓勵企業運用質量認證方式加強質量管理,發揮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的“主力軍”作用;三是轉變政府質量治理方式,鼓勵各級政府部門建立推行質量管理體系,運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提高行政效能和政府公信力。
● 廣泛開展質量管理體系升級行動。一是打造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升級版”。運用新版ISO9001等國際先進標準方法提升認證要求,開展行業特色認證、分級認證、管理體系整合、質量診斷增值服務,推動質量管理向全供應鏈、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延伸,帶動企業質量管理全面升級。二是拓展質量認證覆蓋面。健全激勵引導機制,支持各部門、各地區建設質量認證示范區(點),引導各類企業組織尤其是中西部企業、服務企業、中小微企業獲得認證。
● 深化質量認證制度改革創新。一是完善強制性認證制度。發揮強制性認證“保底線”作用,按照必要性和z*小化原則,對涉及安全、健康、環保等方面的產品依法實施強制性認證。二是創新自愿性認證制度。發揮自愿性認證“拉高線”作用,大力推行高端品質認證,推進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運用認證手段推進區域品牌建設。三是清理涉及認證、檢驗檢測的行政許可和行業評價制度,清理、整合、規范現有認證事項,取消不合理收費。四是簡化規范認證機構審批、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程序。完善認證機構審批程序,整合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許可項目,精簡整合技術評審事項,實行申請、審批、發證全流程網上辦理。
● 加強認證活動事中事后監管。一是完善認證監管體系。加強認證監管能力建設,推進部門聯動監管,健全認可約束機制,強化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作用。二是創新認證監管和激勵約束機制。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和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健全質量認證全過程追溯機制,健全政府、行業、社會等多層面的認證采信機制。三是加大認證監管工作力度。加強對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和獲證企業、產品的聯動監管,嚴厲打擊非法從事檢驗檢測認證活動和偽造、冒用、買賣認證證書或者認證標志等行為。四是嚴格落實從業機構及人員責任。健全對參與檢驗檢測認證活動從業人員的全過程責任追究機制,推行從業機構公開承諾和信息公示制度,完善從業機構永久退出和從業人員終身禁入等失信懲戒機制。
● 培育發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一是營造行業發展良好環境。制定促進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業發展的產業政策,鼓勵組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檢驗檢測認證聯盟。二是促進行業機構改革發展。加快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推動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轉企改制,與政府部門徹底脫鉤。健全市場化運行機制,完善政策保障。三是提升行業綜合服務能力。重點提升對食品、農林產品、生物醫藥、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新能源、碳交易等領域支撐服務能力,形成以檢驗檢測認證為“連接器”的產業聚合新模式。構建服務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通用檢驗檢測認證體系,打造軍轉民、民參軍的能力驗證“直通車”。
● 深化質量認證國際合作互認。一是構建認證認可國際合作機制。加強政府間、從業機構間多層次合作,推動合格評定政策溝通、標準協調、制度對接、技術合作和人才交流,加快可再生資源、綠色低碳、跨境電商等新領域互認進程。二是提高國內檢驗檢測認證市場開放度。積極引入國外先進認證標準、技術和服務,擴大國內短缺急需的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進口。三是加快我國檢驗檢測認證“走出去”步伐。鼓勵支持國內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拓展國際業務,推動檢驗檢測認證與對外投融資項目、建設項目配套服務,助推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四是提升我國認證認可國際影響力。積極參與和主動引領認證認可國際標準、規則制定,向國際社會提供質量認證“中國方案”,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認證品牌。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和輸出,擴大在相關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
![《國務院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 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解讀](/uploadfile/2018/0206/20180206025209584.jpg)
四、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的保障措施
《意見》提出,從四個方面加強組織領導和政策保障。
● 加強組織領導。地方各級政府要將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議事協調機構和工作機制。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完善全國認證認可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工作機制,提升協作層次,加強政策銜接、規劃引導和工作協調。
● 加強綜合保障。加快制定檢驗檢測管理條例、修訂認證認可條例,推動合格評定立法進程。加強質量認證學科教育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健全認證人員職業資格制度。完善質量認證統計分析機制,加大對質量認證信息共享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財政支持。
● 加強宣傳引導。普及質量認證知識,推廣獲得質量認證產品,合理引導生產消費,增強市場信心,激發質量提升動能。
● 加強督促落實。推動各級政府將質量認證工作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和質量工作考核,確保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地。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