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當前的現象真的很奇特,經濟不好的時候,商品的價格反而在節節攀高,這對經濟復蘇是極為不利的,也是傳說中的"大通脹"來臨的一種前兆。
不得不說,中國的實體經濟已經深陷原材料漲價危機,未來將何去何從,恐怕是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
大宗商品背后上漲的邏輯
最近兩月時間,大宗商品的走勢再次飛了起來。特別是銅、鋼材、化工、原紙等漲價的勢頭非常迅猛。
在小編看來,造成的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是通過環保和去產能人為造成供給減少和產能集中,而原材料供應商顯然在某種無法言喻地預期下瘋狂提升價格所致。當然,還有另一個得要原因,極為寬松的人民幣導致大量資金進入了暴利的原材料行業。
也有觀點認為,這一次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或許是出于以下考量:一是讓前幾年困難重重、拖欠銀行巨額債務的大型國有企業全都咸魚翻身,不但不再成為政府財政補貼的沉重負擔,而且一下子就彌補了巨大的銀行債務窟窿。二是大宗原材料價格的飛漲,導致其他下游產品價格的水漲船高,拉高GDP增長,帶動中國經濟回暖。
不過,這種做法顯然給中下游的制造業帶來空前的危機。以電機產業鏈為例,從去年10月份以來,電機的價格已經上漲了多次,漲幅超過30%。目前,原材料上漲勢頭似乎越來越猛烈,絲毫看不到平穩的態勢。就拿銅來說,眼見前十年前的銅價荒變要演變成今年的銅災,恐懼心理已經在整條產業鏈迅速蔓延。
有經濟學者指出,在2008年出現金融危機的時候,各個行業的蕭條是一致的,好像沒有發現那時候經濟差大宗商品漲價的聲音。而當前的現象真的很奇特,經濟不好的時候,商品的價格反而在節節攀高,這對經濟復蘇是極為不利的,也是傳說中的"大通脹"來臨的一種前兆。
企業面對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應如何應對呢?
一般來說,制造類企業的材料成本占到總成本的50%-80%,如果原材料上漲40%,意味著企業總體成本將上漲20%-32%,這對絕大多數制造企業來說是致命的。
就目前來看,企業通常有以下兩種做法,一是提高售價,將上漲成本轉移到客戶手中,由客戶承擔最終壓力。由于通脹的持續性,這一做法顯得過于簡單粗暴。很多電機企業在不到一個自然年內連續三次提高產品售價,引起了經銷商以及最終消費者的極大反感,也對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帶來極大沖擊。
第二種是自我消化,企業獨自承擔通脹帶來的成本壓力,通過生產制造、期間費用等環節的改善進行內部挖潛,抵消一部分,用自身利潤彌補一部分。然而面對如此頻繁、巨大的上漲幅度,生產制造與期間費用的空間有限,使得企業陷入了用自身利潤應對通脹的尷尬境地。
強化內部管理,優化工藝流程
面對原料價格日益上漲的形勢,工業企業紛紛強化管理,嚴控運營成本,同時優化工藝流程,積極尋找新的替代品來降低原料成本。某電機企業表示,目前企業正加快進行市場調研,積極尋找性價比原料渠道,避免原料價格上漲帶來階段性供應不足,同時,企業對生產線進行升級改造,對生產配比進行調整,加大工業廢渣的利用,這樣既優化了生產工藝,節約了人工成本,又可以做好高價原料的替代。
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產品科技附加值
產品的技術含金量直接決定了產品的價值,高技術含量必定會帶來高額的利潤。目前原料價格上漲,普通產品利潤被進一步壓縮,多數企業紛紛加大科研投入,開發高新技術產品。江蘇微特利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表示,目前企業原料成本整體上漲35.0%左右,傳統產品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為此,企業一方面積極與客戶談判,要求上調產品價格,另一方面積極加大科研投入,持續優化創新,推動主流產品升級換代,提升產品科技附加值,確保企業利潤。
緊盯原料市場,科學判斷走勢,適時開展原料儲備工作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變動直接影響國內產品價格,為避免原料價格大幅波動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多數企業采購部門緊盯原料市場行情走勢,仔細分析研判價格走勢,在低位時大量囤積原料,避免原料價格暴漲對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的影響。
來源:今日電機
不得不說,中國的實體經濟已經深陷原材料漲價危機,未來將何去何從,恐怕是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
大宗商品背后上漲的邏輯
最近兩月時間,大宗商品的走勢再次飛了起來。特別是銅、鋼材、化工、原紙等漲價的勢頭非常迅猛。
在小編看來,造成的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是通過環保和去產能人為造成供給減少和產能集中,而原材料供應商顯然在某種無法言喻地預期下瘋狂提升價格所致。當然,還有另一個得要原因,極為寬松的人民幣導致大量資金進入了暴利的原材料行業。
也有觀點認為,這一次大宗原材料價格上漲或許是出于以下考量:一是讓前幾年困難重重、拖欠銀行巨額債務的大型國有企業全都咸魚翻身,不但不再成為政府財政補貼的沉重負擔,而且一下子就彌補了巨大的銀行債務窟窿。二是大宗原材料價格的飛漲,導致其他下游產品價格的水漲船高,拉高GDP增長,帶動中國經濟回暖。
不過,這種做法顯然給中下游的制造業帶來空前的危機。以電機產業鏈為例,從去年10月份以來,電機的價格已經上漲了多次,漲幅超過30%。目前,原材料上漲勢頭似乎越來越猛烈,絲毫看不到平穩的態勢。就拿銅來說,眼見前十年前的銅價荒變要演變成今年的銅災,恐懼心理已經在整條產業鏈迅速蔓延。
有經濟學者指出,在2008年出現金融危機的時候,各個行業的蕭條是一致的,好像沒有發現那時候經濟差大宗商品漲價的聲音。而當前的現象真的很奇特,經濟不好的時候,商品的價格反而在節節攀高,這對經濟復蘇是極為不利的,也是傳說中的"大通脹"來臨的一種前兆。
企業面對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應如何應對呢?
一般來說,制造類企業的材料成本占到總成本的50%-80%,如果原材料上漲40%,意味著企業總體成本將上漲20%-32%,這對絕大多數制造企業來說是致命的。
就目前來看,企業通常有以下兩種做法,一是提高售價,將上漲成本轉移到客戶手中,由客戶承擔最終壓力。由于通脹的持續性,這一做法顯得過于簡單粗暴。很多電機企業在不到一個自然年內連續三次提高產品售價,引起了經銷商以及最終消費者的極大反感,也對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帶來極大沖擊。
第二種是自我消化,企業獨自承擔通脹帶來的成本壓力,通過生產制造、期間費用等環節的改善進行內部挖潛,抵消一部分,用自身利潤彌補一部分。然而面對如此頻繁、巨大的上漲幅度,生產制造與期間費用的空間有限,使得企業陷入了用自身利潤應對通脹的尷尬境地。
強化內部管理,優化工藝流程
面對原料價格日益上漲的形勢,工業企業紛紛強化管理,嚴控運營成本,同時優化工藝流程,積極尋找新的替代品來降低原料成本。某電機企業表示,目前企業正加快進行市場調研,積極尋找性價比原料渠道,避免原料價格上漲帶來階段性供應不足,同時,企業對生產線進行升級改造,對生產配比進行調整,加大工業廢渣的利用,這樣既優化了生產工藝,節約了人工成本,又可以做好高價原料的替代。
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產品科技附加值
產品的技術含金量直接決定了產品的價值,高技術含量必定會帶來高額的利潤。目前原料價格上漲,普通產品利潤被進一步壓縮,多數企業紛紛加大科研投入,開發高新技術產品。江蘇微特利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表示,目前企業原料成本整體上漲35.0%左右,傳統產品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為此,企業一方面積極與客戶談判,要求上調產品價格,另一方面積極加大科研投入,持續優化創新,推動主流產品升級換代,提升產品科技附加值,確保企業利潤。
緊盯原料市場,科學判斷走勢,適時開展原料儲備工作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變動直接影響國內產品價格,為避免原料價格大幅波動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多數企業采購部門緊盯原料市場行情走勢,仔細分析研判價格走勢,在低位時大量囤積原料,避免原料價格暴漲對企業生產經營帶來的影響。
來源:今日電機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