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沈陽鼓風機集團有“國家砝碼”美譽,創造了百項重大技術裝備的中國第一。他們打破國際壟斷推出的“乙烯機組”,帶動同類進口設備“應聲落價”。他們制造的長輸管線壓縮機在西氣東輸中運轉成功,這一歷史性突破被比作天然氣輸送領域的“兩彈一星”。
國際同行認為不可思議地“快速突破”,沈鼓集團卻說不神秘。因為沈鼓集團已經積累了10年科技創新“外腦儲備”。沈鼓集團與大連理工大學共同建立的沈鼓—大工研究院,以其“戰略捆綁式”創新,成為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的代表。
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與材料能源學部的鄧德偉副教授經常到沈鼓集團生產一線,為出現問題的葉輪進行現場“會診”。這位德國洪堡基金獲得者,回國就參與到沈鼓—大工研究院的籌備建設中,是遼寧重大裝備制造協同創新中心體制機制改革的見證者之一,也是“科研特區”政策的受益者。“駐校建院的模式,打破了過去一事一議的松散型校企合作方式,我們這些老師都是雙重身份,既屬于學校又享受著企業的相關待遇。”鄧德偉笑言,每當自己穿上湖藍色的沈鼓集團工作服,拿著企業門卡走進廠區與工程技術人員交流時,就有種“不見外”的認同感。
沈鼓集團董事長蘇永強說,科技創新不能閉門造車,也不能搞一錘子買賣。怎樣有效利用社會創新之源并與企業研發擰成一股繩?早在2006年,沈鼓集團就與大連理工大學共議戰略性、長期性合作,沈鼓—大工研究院應運而生。在資金和人才投入上,沈鼓集團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萬元的項目研究經費,并選派部分研究人員入駐校園,大連理工大學則以主要研究人員、相關實驗儀器設備、科技信息等作為技術投入。在這里,大學科研人員的工作任務是完成沈鼓集團的科研課題,工作津貼由企業發放,項目評審后還可依據等級享受與企業科研人員一樣的創新獎勵。
沈鼓集團科技管理部長姜大任說:“企業離市場z*近,它知道國家需要什么,市場需要什么。”大連理工大學教授王躍方說:“我們這些來自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因為有了學科交叉融合產生的優勢,才能滿足沈鼓集團的重大技術需求,幫助他們解決了壓縮機、蒸汽輪機、通風機、泵類產品、大型容器等產品研發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正是有這樣的“一拍即合”,沈鼓集團創新能量持續釋放。自沈鼓—大工研究院成立以來,累計開展科研項目上百項,多項重大產品填補國內空白,被行業譽為“摘得壓縮機皇冠上的明珠”的百萬噸乙烯壓縮機組、天然氣長輸管線壓縮機、大型煤化工壓縮機等四大核心產品,均依托研究院的平臺突破了核心技術。
乘此東風,2012年11月,大連理工大學又牽頭協同東北大學、沈陽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大連交通大學4所高校和沈陽鼓風機集團、北方重工集團、大連華銳重工集團、瓦軸集團4家企業,共同成立了遼寧重大裝備制造協同創新中心。他們瞄準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重大需求,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綜合競爭優勢,提升了遼寧省重大裝備的國際競爭力,助力重點裝備企業向q*價值鏈高端躍升,促進區域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政府、企業、高校的多元參與,給予重點保證和政策傾斜;“流動不調動”跨體系的人事管理;開放共享的科技資源……一系列改革舉措,使遼寧重大裝備制造協同創新中心猶如巨大的“磁場”,吸引協同單位展開深度融合,以實現協同效應的z*大化。協同創新中心近年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2項。協同創新中心不僅為企業科研攻關出成果,同時也為企業定制培養人才開辟了新天地。2011年起,大連理工大學專門成立重大裝備制造領域創新實踐班,每年招生40人,已累計培養120余人。他們在此基礎上成立的校企研究院,已聯合培養重大裝備方向的統招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16人,定向為企業輸送創新人才。來源:經濟日報
國際同行認為不可思議地“快速突破”,沈鼓集團卻說不神秘。因為沈鼓集團已經積累了10年科技創新“外腦儲備”。沈鼓集團與大連理工大學共同建立的沈鼓—大工研究院,以其“戰略捆綁式”創新,成為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的代表。
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與材料能源學部的鄧德偉副教授經常到沈鼓集團生產一線,為出現問題的葉輪進行現場“會診”。這位德國洪堡基金獲得者,回國就參與到沈鼓—大工研究院的籌備建設中,是遼寧重大裝備制造協同創新中心體制機制改革的見證者之一,也是“科研特區”政策的受益者。“駐校建院的模式,打破了過去一事一議的松散型校企合作方式,我們這些老師都是雙重身份,既屬于學校又享受著企業的相關待遇。”鄧德偉笑言,每當自己穿上湖藍色的沈鼓集團工作服,拿著企業門卡走進廠區與工程技術人員交流時,就有種“不見外”的認同感。
沈鼓集團董事長蘇永強說,科技創新不能閉門造車,也不能搞一錘子買賣。怎樣有效利用社會創新之源并與企業研發擰成一股繩?早在2006年,沈鼓集團就與大連理工大學共議戰略性、長期性合作,沈鼓—大工研究院應運而生。在資金和人才投入上,沈鼓集團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萬元的項目研究經費,并選派部分研究人員入駐校園,大連理工大學則以主要研究人員、相關實驗儀器設備、科技信息等作為技術投入。在這里,大學科研人員的工作任務是完成沈鼓集團的科研課題,工作津貼由企業發放,項目評審后還可依據等級享受與企業科研人員一樣的創新獎勵。
沈鼓集團科技管理部長姜大任說:“企業離市場z*近,它知道國家需要什么,市場需要什么。”大連理工大學教授王躍方說:“我們這些來自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因為有了學科交叉融合產生的優勢,才能滿足沈鼓集團的重大技術需求,幫助他們解決了壓縮機、蒸汽輪機、通風機、泵類產品、大型容器等產品研發中遇到的技術難題。”正是有這樣的“一拍即合”,沈鼓集團創新能量持續釋放。自沈鼓—大工研究院成立以來,累計開展科研項目上百項,多項重大產品填補國內空白,被行業譽為“摘得壓縮機皇冠上的明珠”的百萬噸乙烯壓縮機組、天然氣長輸管線壓縮機、大型煤化工壓縮機等四大核心產品,均依托研究院的平臺突破了核心技術。
乘此東風,2012年11月,大連理工大學又牽頭協同東北大學、沈陽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大連交通大學4所高校和沈陽鼓風機集團、北方重工集團、大連華銳重工集團、瓦軸集團4家企業,共同成立了遼寧重大裝備制造協同創新中心。他們瞄準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重大需求,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綜合競爭優勢,提升了遼寧省重大裝備的國際競爭力,助力重點裝備企業向q*價值鏈高端躍升,促進區域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政府、企業、高校的多元參與,給予重點保證和政策傾斜;“流動不調動”跨體系的人事管理;開放共享的科技資源……一系列改革舉措,使遼寧重大裝備制造協同創新中心猶如巨大的“磁場”,吸引協同單位展開深度融合,以實現協同效應的z*大化。協同創新中心近年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2項。協同創新中心不僅為企業科研攻關出成果,同時也為企業定制培養人才開辟了新天地。2011年起,大連理工大學專門成立重大裝備制造領域創新實踐班,每年招生40人,已累計培養120余人。他們在此基礎上成立的校企研究院,已聯合培養重大裝備方向的統招碩士和博士研究生116人,定向為企業輸送創新人才。
來源:經濟日報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