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編者按】在經營管理學泛濫的今天,返璞歸真的管理之道在于企業家不被忽悠的領導力,這個道理在諸多管理實踐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自信的領導力讓一些企業獨立摸索出了經營管理的道路,其中的關鍵就是:傾聽自己的聲音,直面常識。
一、管理的自信
中國企業經常有一個通病,尤其中小企業,就是發展過程中的管理不自信。這些老板通常都是白手起家,通過不懈努力,不知不覺中把企業做大了。但做到營收幾個億、員工幾百人的時候,他不是越做越勇敢,而是越做越害怕——自己這樣搞行不行?靠譜不靠譜?符不符合西方理論?有沒有科學依據?——他越來越擔心,覺得自己好像有毛病。
然后他就要到處去報班、聽課、培訓、學習,或者是找咨詢公司來把把脈、吃點藥、搗弄點兒工具方法,煞有介事地搞搞內部整風運動,完了上套IT系統。經常都這樣。許多老板去上MBA班、咨詢項目、IT系統,不是因為企業真的出了問題,而是因為他管理上不自信了,所謂“病由心生”。結果經常鬧得烏煙瘴氣、一地雞毛
他們忘了,大多數教授、所謂的“大師”從來沒有做過企業,他們也不會做企業;大多數咨詢師也是這樣,他們往往學藝不精,抓不到要害,也不能系統地調理企業,而是瞎開了一堆壯陽藥,然后卷錢走人;企業剛吃著覺得效果還不錯,結果很快陽衰。
前幾天筆者遇到一個HR,說他正在找工作,聊了幾句發現水平不錯,我就問他想找一個什么樣的下家。他說他換過好幾份工作了,希望下家老板的“防忽悠能力”強點兒。
所以,一些中小企業家真的蠻可憐的。他們不僅要忍受許多非市場因素的困擾,而且由于不自信,經常出去燒香拜佛,結果拜的都是妖怪,這里面有“洋鬼子”,也有“假洋鬼子”。有時候想想,自1840年以來,西方打垮我們的不僅是割地賠款,還有民族自信。
直到今天,許多企業家都對西方管理理論、工具帶有盲從。好像做什么事都得有個理論、工具、公式、模型,得聽起來抽象難懂,看起來美麗精確,動輒一大堆華麗的PPT。但是他們忘了,夠做成企業,靠的不是這些,靠的是直覺。這些工具方法固然重要,但也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自己面對的究竟是一攤什么樣的事兒。
這就像是一個木匠,他搞來一大堆工具,全是先進工具,但是唯獨不知道到底要做一件什么活兒。如果他知道了,他用牙齒都能把它咬出來。但他被工具搞糊涂了。
所以,一些優秀企業的一個很重要的管理啟示就是,它們的管理很自信。它是自己摸索出來的,而不是道聽途說、照搬照抄過來的。它對一些問題的闡釋極其深刻,像對“視罪”和“實罪”的理解。我認為許多高校和咨詢機構都未必對本土實踐的特殊性想得這么清楚。
管理就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需要你先把心放進去,然后才能悟出來——當然,這需要企業家具備一定的哲學意識和人文情懷,能夠經常將心比心和反躬自問,同時還要有形成概念的能力。相比之下,我們一些企業家需要補這方面的課,但絕不是迷信西方的工具方法。
其實如果我們翻看西方管理學的歷史,你會發現,管理就是一門“人造學科”。法約爾、基者都是憑借著多年的實踐經驗,“感覺”到管理的存在,把它描述出來。它很難是一門絕對意義上的科學,因為這中間的公理很少,經不起層層推理演繹,也很難進行重復的實證檢驗——能經得住檢驗的多半只是常識,正常人一想就是那么回事兒。
所以,德魯克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他說:“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w*權威就是成就。”
近些年,西方管理學也開始自我反思:是不是因為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當初為何出發?像亨利·明茨伯格、杰弗里·菲佛這些有良知、有體會的管理學家們還寫了一些書,諸如《管理者而非MBA》《管理的真相——事實、傳言與胡扯》等等,批判那些過分的工具理性和一《知行裂隙》你想的不一樣》些簡直胡鬧的管理理論。
管理學這個行業經常很像時裝行業,得不斷制造一些流行元素,供企業管理者們消費,如果跟不上趟的話,就會被視作老土。但是老板們千萬別忘了,穿得潮不潮和身體好不好完全是兩個概念。管理z*重要的是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而不是逛街買衣裳。
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就是,老板的眼睛不要總是看著別人,而是要望向自己;耳朵也不要總是聽著“神仙”,而是要傾聽心聲。
老板要學會向自己學習,向內求,靜下來,然后“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重要的是直面問題,本能思考。就像陳春花所建議的,管理要靠常識。
二、內心的孤獨
許多人都認為西方的企業家、CEO厲害,而我們自己的就不行。我不同意。在西方成熟的法治社會和信用體系下,做一家企業不難,甚至做好一家企業也不難。
但在中國就不是這樣。我們整個的大環境都在發生變化,改革開放30多年簡直翻天覆地;而且,許多企業還沒有解決完工業時代的問題,馬上就要進入信息時代;而且現在就連互聯網也分成了傳統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兩個代際。你想想,在這樣的環境下彼此斗爭、z*終存活下來的企業家,他們得有多難?大浪淘沙,剩下的可謂都是人中龍鳳。
所以你會發現中國的企業,尤其中小企業、縣域經濟,幾乎全都是“能人經濟”。企業家非常厲害,天賦異稟、以一敵百,經常都是企業家的智慧比他的“二把手”要高出好幾個腦袋,“二把手”又比這家公司的其他員工高出好些,而且越好的企業越是這樣,企業家能于百萬軍中取上將s*級,而員工都是普通人,接受領導,莫敢不從。
這也是管理有效性的一個重要保障。就像富士康的老板郭臺銘所說的,管理就是要“獨裁為公”、“無為而治”、“不要天才”。仔細想想,這三者之間是相互勾連、邏輯自洽的。
公司沒有天才,所以才能接受領導;而領導就是要獨裁為公,才能確保公平公正,員工才愿意干活;還要被賦予責任,結果無為而治。
但是反過來呢,這個羊群的頭羊注定是孤獨的。好的企業也往往如此,你會發現,組織內z*重要的還不是管理,而是領導,所有的企業問題z*終都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一個偉大的企業是不能擺脫一個偉大的企業家而孤立存在的。但這個人注定孤獨。就像盛極一時的通用汽車,所有員工都尊敬斯隆先生,但斯隆在公司沒有朋友。就像我們的華為公司,做得這么好,但任正非本人并不幸福,他甚至說過一段讓人感到心疼的話:“我個人與任何政府官員沒有任何私交關系,沒有密切的工作伙伴;與中國任何企業家我沒有往來,除了聯想的柳傳志、萬科的王石,在20年中有過兩次交往外;也沒有與任何媒體任何記者有交往。我個人的私人生活很痛苦,非常寂寞,找不到人一起玩。” 但是沒辦法,這經常就是企業家的宿命。
或許,他們不是尋常意義上的企業家,他也沒有“基業長青”的偉大抱負。與他發生互動的人并不多,但他們仍然要制造出一些聲音,好像生怕被這個世界所遺忘。他們的內心應該很孤獨。又或者,他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壓縮機網】【編者按】在經營管理學泛濫的今天,返璞歸真的管理之道在于企業家不被忽悠的領導力,這個道理在諸多管理實踐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自信的領導力讓一些企業獨立摸索出了經營管理的道路,其中的關鍵就是:傾聽自己的聲音,直面常識。
一、管理的自信
中國企業經常有一個通病,尤其中小企業,就是發展過程中的管理不自信。這些老板通常都是白手起家,通過不懈努力,不知不覺中把企業做大了。但做到營收幾個億、員工幾百人的時候,他不是越做越勇敢,而是越做越害怕——自己這樣搞行不行?靠譜不靠譜?符不符合西方理論?有沒有科學依據?——他越來越擔心,覺得自己好像有毛病。
然后他就要到處去報班、聽課、培訓、學習,或者是找咨詢公司來把把脈、吃點藥、搗弄點兒工具方法,煞有介事地搞搞內部整風運動,完了上套IT系統。經常都這樣。許多老板去上MBA班、咨詢項目、IT系統,不是因為企業真的出了問題,而是因為他管理上不自信了,所謂“病由心生”。結果經常鬧得烏煙瘴氣、一地雞毛
他們忘了,大多數教授、所謂的“大師”從來沒有做過企業,他們也不會做企業;大多數咨詢師也是這樣,他們往往學藝不精,抓不到要害,也不能系統地調理企業,而是瞎開了一堆壯陽藥,然后卷錢走人;企業剛吃著覺得效果還不錯,結果很快陽衰。
前幾天筆者遇到一個HR,說他正在找工作,聊了幾句發現水平不錯,我就問他想找一個什么樣的下家。他說他換過好幾份工作了,希望下家老板的“防忽悠能力”強點兒。
所以,一些中小企業家真的蠻可憐的。他們不僅要忍受許多非市場因素的困擾,而且由于不自信,經常出去燒香拜佛,結果拜的都是妖怪,這里面有“洋鬼子”,也有“假洋鬼子”。有時候想想,自1840年以來,西方打垮我們的不僅是割地賠款,還有民族自信。
直到今天,許多企業家都對西方管理理論、工具帶有盲從。好像做什么事都得有個理論、工具、公式、模型,得聽起來抽象難懂,看起來美麗精確,動輒一大堆華麗的PPT。但是他們忘了,夠做成企業,靠的不是這些,靠的是直覺。這些工具方法固然重要,但也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自己面對的究竟是一攤什么樣的事兒。
這就像是一個木匠,他搞來一大堆工具,全是先進工具,但是唯獨不知道到底要做一件什么活兒。如果他知道了,他用牙齒都能把它咬出來。但他被工具搞糊涂了。
所以,一些優秀企業的一個很重要的管理啟示就是,它們的管理很自信。它是自己摸索出來的,而不是道聽途說、照搬照抄過來的。它對一些問題的闡釋極其深刻,像對“視罪”和“實罪”的理解。我認為許多高校和咨詢機構都未必對本土實踐的特殊性想得這么清楚。
管理就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需要你先把心放進去,然后才能悟出來——當然,這需要企業家具備一定的哲學意識和人文情懷,能夠經常將心比心和反躬自問,同時還要有形成概念的能力。相比之下,我們一些企業家需要補這方面的課,但絕不是迷信西方的工具方法。
其實如果我們翻看西方管理學的歷史,你會發現,管理就是一門“人造學科”。法約爾、基者都是憑借著多年的實踐經驗,“感覺”到管理的存在,把它描述出來。它很難是一門絕對意義上的科學,因為這中間的公理很少,經不起層層推理演繹,也很難進行重復的實證檢驗——能經得住檢驗的多半只是常識,正常人一想就是那么回事兒。
所以,德魯克說過一句很深刻的話,他說:“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w*權威就是成就。”
近些年,西方管理學也開始自我反思:是不是因為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當初為何出發?像亨利·明茨伯格、杰弗里·菲佛這些有良知、有體會的管理學家們還寫了一些書,諸如《管理者而非MBA》《管理的真相——事實、傳言與胡扯》等等,批判那些過分的工具理性和一《知行裂隙》你想的不一樣》些簡直胡鬧的管理理論。
管理學這個行業經常很像時裝行業,得不斷制造一些流行元素,供企業管理者們消費,如果跟不上趟的話,就會被視作老土。但是老板們千萬別忘了,穿得潮不潮和身體好不好完全是兩個概念。管理z*重要的是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而不是逛街買衣裳。
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就是,老板的眼睛不要總是看著別人,而是要望向自己;耳朵也不要總是聽著“神仙”,而是要傾聽心聲。
老板要學會向自己學習,向內求,靜下來,然后“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重要的是直面問題,本能思考。就像陳春花所建議的,管理要靠常識。
二、內心的孤獨
許多人都認為西方的企業家、CEO厲害,而我們自己的就不行。我不同意。在西方成熟的法治社會和信用體系下,做一家企業不難,甚至做好一家企業也不難。
但在中國就不是這樣。我們整個的大環境都在發生變化,改革開放30多年簡直翻天覆地;而且,許多企業還沒有解決完工業時代的問題,馬上就要進入信息時代;而且現在就連互聯網也分成了傳統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兩個代際。你想想,在這樣的環境下彼此斗爭、z*終存活下來的企業家,他們得有多難?大浪淘沙,剩下的可謂都是人中龍鳳。
所以你會發現中國的企業,尤其中小企業、縣域經濟,幾乎全都是“能人經濟”。企業家非常厲害,天賦異稟、以一敵百,經常都是企業家的智慧比他的“二把手”要高出好幾個腦袋,“二把手”又比這家公司的其他員工高出好些,而且越好的企業越是這樣,企業家能于百萬軍中取上將s*級,而員工都是普通人,接受領導,莫敢不從。
這也是管理有效性的一個重要保障。就像富士康的老板郭臺銘所說的,管理就是要“獨裁為公”、“無為而治”、“不要天才”。仔細想想,這三者之間是相互勾連、邏輯自洽的。
公司沒有天才,所以才能接受領導;而領導就是要獨裁為公,才能確保公平公正,員工才愿意干活;還要被賦予責任,結果無為而治。
但是反過來呢,這個羊群的頭羊注定是孤獨的。好的企業也往往如此,你會發現,組織內z*重要的還不是管理,而是領導,所有的企業問題z*終都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一個偉大的企業是不能擺脫一個偉大的企業家而孤立存在的。但這個人注定孤獨。就像盛極一時的通用汽車,所有員工都尊敬斯隆先生,但斯隆在公司沒有朋友。就像我們的華為公司,做得這么好,但任正非本人并不幸福,他甚至說過一段讓人感到心疼的話:“我個人與任何政府官員沒有任何私交關系,沒有密切的工作伙伴;與中國任何企業家我沒有往來,除了聯想的柳傳志、萬科的王石,在20年中有過兩次交往外;也沒有與任何媒體任何記者有交往。我個人的私人生活很痛苦,非常寂寞,找不到人一起玩。” 但是沒辦法,這經常就是企業家的宿命。
或許,他們不是尋常意義上的企業家,他也沒有“基業長青”的偉大抱負。與他發生互動的人并不多,但他們仍然要制造出一些聲音,好像生怕被這個世界所遺忘。他們的內心應該很孤獨。又或者,他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