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37 ℃。燥熱。西安連續9天發布高溫橙色預警。
酷暑難耐下,一群企業家的求知熱情卻愈發高漲。8月19日,小管和近50位企業家們來到了驪山腳下——這座不但有著唐玄宗與楊貴妃凄美愛情故事,并且見證了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西安事變”的歷史名山深處,有一家中國重大裝備制造業的龍頭企業: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鼓”)。2016中外管理標桿游學系列第五站,正是來此取經。
這家隱匿于山溝深處的裝備企業,若不是因為這些年大刀闊斧地改革而踏上了一條再造重生之路,恐怕很容易被人忽略,即便它的廠址,與大名鼎鼎的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僅不到2公里距離。
走進陜鼓廠區,大樹參天,一條梧桐大道直通廠區內部。一位同行企業家感慨:“這哪里像工廠啊,感覺像公園。”陜鼓占地600畝,有三分之一是綠化面積。而以前,則完全不是這樣。
“大家看到我們這里的樹多草多,其實以前那里都是車間。”陜鼓集團董事長印建安在交流環節直言,因為他把那些“無用”的車間都拆了。
海爾砸冰箱,金蝶砸電腦,而印建安卻是在“砸車間”。數年間,他將原有的11個車間,縮減至2個,甚至未來計劃只保留一個,此舉的目的是“放棄非核心業務”。通過社會化協作,陜鼓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陜鼓動力”放棄、弱化了18種傳統低附加值業務,比如油庫、機床維修保養、鑄造業務等 ,“裁”了1346人。
以主要進行機床維修保養的設備處為例,陜鼓原來養了200多人干這個事,但養兵千日僅僅用兵一時,一年成本在二千多萬。“難道為了喝牛奶,就得養頭牛嗎?”印建安一語戳中了國有企業的通病。
同時,他們又新增、強化了18種高技術含量的業務,新崗位反而大幅增加了2056名員工。取消18項,增加18項,這一增一減之間,陜鼓動力愈發“動力十足”。
在印建安眼里,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家都在做一樣的事,他形象地把產能過剩比喻成堵車,某些行業就像節假日期間的高速路。所以印建安有一個“有所不為、有所作為”的價值觀:為他人所不為,他人為我所不為。
在別人擠破頭去做低成本換取生存時,印建安卻將目光投向了遠處。
2015年,陜鼓在整個風機行業產值占比已近15%,利潤占比近36%,盤子就這么大,再怎么切也就那么一塊蛋糕。“再只做鼓風機就太狹隘了”,印建安說。早在十余年前,陜鼓就已有“兩個轉變”戰略,即“從單一產品制造商”,向“能量轉換領域系統解決方案商和系統服務商”轉變,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資本運營轉變。
從賣產品到賣服務(其2009年-2014年服務業務年均增長率達到27%),從不但賣“造風”的鼓風機繼而到研發直接可用的產品——“工業氣體”,從投資并購上市公司達剛路機到全資收購捷克蒸汽輪機制造商EKOL公司,陜鼓這幾年的發展已經風生水起。不過,印建安的志向遠不僅僅局限于此。
在陜鼓的車間門口和員工食堂,可以看到一則“我為分布式能源獻一策”的海報,目的是為了“眾籌”員工智慧,充分吸取員工的建議和意見,報酬則是1000萬獎金!
分布式能源——正是陜鼓排兵布陣準備“開打”的一場大戰役。簡單說,分布式能源是用互聯網思維解決人類能源問題,先看名詞解釋:
分布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戶端的能源綜合利用系統,因具有能效利用合理、損耗小、污染少、運行靈活等優勢而逐漸成為能源產業的“新風口”。相對傳統的集中式供能,分布式能源可根據區域能源物料的供給特點,提供從供給端能源(供水、暖、冷、電、燃氣、工業氣體、蒸汽)到排放端(污水、垃圾等)全生命周期一體化綜合能源解決方案,集中管理,充分利用當地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
“傳統的裝備制造無異于‘臉盆里游泳’”。印建安形象地比喻道。與市場空間只有幾百億元的風機行業相比,“一帶一路”、城鎮化、智慧城市、流程工業等機遇,將給分布式能源產業帶來上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陜鼓提出了園區綜合能源智能一體化(能源互聯島:冷、熱、電、汽\氣、水、廢棄物處理)、水務一體化、冷-熱-電-汽聯供、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等四大業務發展方向,尋求在分布式能源領域的市場突破。很快,陜鼓已獲得青海某公司熱電聯產項目、廣西某公司節能改造、熱電聯產等多個項目,負責相應的投資、建設和運營。
此前陜鼓并購的捷克EKOL公司,正是為發展新產業埋下的伏筆,他們設立了歐洲研發中心,創建了分布式能源技術裝備創新中心。
7月底,陜鼓分布式能源智能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已正式啟動。可以說,陜鼓正在進行二次轉型,它已從百億產值的風機行業跳向了萬億市場的“新風口”。
來源:中外管理新媒體
酷暑難耐下,一群企業家的求知熱情卻愈發高漲。8月19日,小管和近50位企業家們來到了驪山腳下——這座不但有著唐玄宗與楊貴妃凄美愛情故事,并且見證了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西安事變”的歷史名山深處,有一家中國重大裝備制造業的龍頭企業: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鼓”)。2016中外管理標桿游學系列第五站,正是來此取經。
這家隱匿于山溝深處的裝備企業,若不是因為這些年大刀闊斧地改革而踏上了一條再造重生之路,恐怕很容易被人忽略,即便它的廠址,與大名鼎鼎的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僅不到2公里距離。
走進陜鼓廠區,大樹參天,一條梧桐大道直通廠區內部。一位同行企業家感慨:“這哪里像工廠啊,感覺像公園。”陜鼓占地600畝,有三分之一是綠化面積。而以前,則完全不是這樣。
“大家看到我們這里的樹多草多,其實以前那里都是車間。”陜鼓集團董事長印建安在交流環節直言,因為他把那些“無用”的車間都拆了。
海爾砸冰箱,金蝶砸電腦,而印建安卻是在“砸車間”。數年間,他將原有的11個車間,縮減至2個,甚至未來計劃只保留一個,此舉的目的是“放棄非核心業務”。通過社會化協作,陜鼓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陜鼓動力”放棄、弱化了18種傳統低附加值業務,比如油庫、機床維修保養、鑄造業務等 ,“裁”了1346人。
以主要進行機床維修保養的設備處為例,陜鼓原來養了200多人干這個事,但養兵千日僅僅用兵一時,一年成本在二千多萬。“難道為了喝牛奶,就得養頭牛嗎?”印建安一語戳中了國有企業的通病。
同時,他們又新增、強化了18種高技術含量的業務,新崗位反而大幅增加了2056名員工。取消18項,增加18項,這一增一減之間,陜鼓動力愈發“動力十足”。
在印建安眼里,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就是大家都在做一樣的事,他形象地把產能過剩比喻成堵車,某些行業就像節假日期間的高速路。所以印建安有一個“有所不為、有所作為”的價值觀:為他人所不為,他人為我所不為。
在別人擠破頭去做低成本換取生存時,印建安卻將目光投向了遠處。
2015年,陜鼓在整個風機行業產值占比已近15%,利潤占比近36%,盤子就這么大,再怎么切也就那么一塊蛋糕。“再只做鼓風機就太狹隘了”,印建安說。早在十余年前,陜鼓就已有“兩個轉變”戰略,即“從單一產品制造商”,向“能量轉換領域系統解決方案商和系統服務商”轉變,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資本運營轉變。
從賣產品到賣服務(其2009年-2014年服務業務年均增長率達到27%),從不但賣“造風”的鼓風機繼而到研發直接可用的產品——“工業氣體”,從投資并購上市公司達剛路機到全資收購捷克蒸汽輪機制造商EKOL公司,陜鼓這幾年的發展已經風生水起。不過,印建安的志向遠不僅僅局限于此。
在陜鼓的車間門口和員工食堂,可以看到一則“我為分布式能源獻一策”的海報,目的是為了“眾籌”員工智慧,充分吸取員工的建議和意見,報酬則是1000萬獎金!
分布式能源——正是陜鼓排兵布陣準備“開打”的一場大戰役。簡單說,分布式能源是用互聯網思維解決人類能源問題,先看名詞解釋:
分布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戶端的能源綜合利用系統,因具有能效利用合理、損耗小、污染少、運行靈活等優勢而逐漸成為能源產業的“新風口”。相對傳統的集中式供能,分布式能源可根據區域能源物料的供給特點,提供從供給端能源(供水、暖、冷、電、燃氣、工業氣體、蒸汽)到排放端(污水、垃圾等)全生命周期一體化綜合能源解決方案,集中管理,充分利用當地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
“傳統的裝備制造無異于‘臉盆里游泳’”。印建安形象地比喻道。與市場空間只有幾百億元的風機行業相比,“一帶一路”、城鎮化、智慧城市、流程工業等機遇,將給分布式能源產業帶來上萬億元的市場規模。
陜鼓提出了園區綜合能源智能一體化(能源互聯島:冷、熱、電、汽\氣、水、廢棄物處理)、水務一體化、冷-熱-電-汽聯供、廢棄物資源化處理等四大業務發展方向,尋求在分布式能源領域的市場突破。很快,陜鼓已獲得青海某公司熱電聯產項目、廣西某公司節能改造、熱電聯產等多個項目,負責相應的投資、建設和運營。
此前陜鼓并購的捷克EKOL公司,正是為發展新產業埋下的伏筆,他們設立了歐洲研發中心,創建了分布式能源技術裝備創新中心。
7月底,陜鼓分布式能源智能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已正式啟動。可以說,陜鼓正在進行二次轉型,它已從百億產值的風機行業跳向了萬億市場的“新風口”。
來源:中外管理新媒體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