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公布的節能減排成績單顯示,“十二五”以來的三年全國累計節能約3.5億噸標準煤,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4億噸。
作為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全民參與事業,節能減排取得的成績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各地將其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密不可分。而作為影響整個節能減排事業發展的節能服務產業更是功不可沒。
產值大幅增長
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EMCA)提供的報告顯示:節能服務產業延續了上一年度良好的發展勢頭。產業總產值從2012年的1653.37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2155.62億元,增幅為30.38%。
作為節能服務領域的一種特殊商業形態,合同能源管理投資也從2012年的557.65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742.32億元,增幅為33.12%,相應實現的節能量達到2559.72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6399.31萬噸。
從企業數量來看,全國從事節能服務業務的企業從2012年底4175家增長到2013年底的4852家,增幅為16.22%;產業從業人員從2012年底43.5萬人增長到50.8萬人,增幅為16.78%。
在不少行業陷入低迷甚至虧損的窘境下,節能服務產業的這組數據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繁榮”一詞。的確,這從4月初在北京召開的被譽為產業“達沃斯”的節能服務產業年度峰會上可見一斑。
當日,來自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稅總局、工信部、節能服務公司、金融投資機構、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會員單位,以及致力于節能減排事業的相關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國際機構、用能企業等近千人參加了峰會,會議規模空前。
在主題為“政策推動產業騰飛”的環節,該峰會主席、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擔綱主持,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節能處處長陸新明、國家發改委氣候司戰略規劃處處長田成川、財政部經建司調研員查艾軍、國稅總局所得稅司企業所得稅處副處長宋哲等官員罕見地同時亮相引發強烈關注。
四位官員從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尤其是推動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財政獎勵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使與會者對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發展進程中政策導向的重要作用,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與了解。他們還現場回答了節能服務公司的疑難問題。
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就是向污染宣戰,在此過程中節能服務產業地位凸顯。中國節能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房慶在闡釋行業快速擴張的原因時說,節能服務產業作為一個綠色的、新興的朝陽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節能減排工作的有力抓手,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成為拉動社會就業的強勁動力,為我國節能減排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利好政策支撐
作為政策驅動型的行業,節能服務產業的快速發展一直離不開政策的支持。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直接得益于國家政策及節能服務企業兩端同時發力。
EMCA主任吳道洪告訴記者,自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發展節能服務產業以來,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宏觀環境持續向好。2010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把節能服務產業帶入新的發展軌道,節能服務產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
2013年以來,我國相繼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等政策,涵蓋了財政獎勵、稅收優惠、金融創新等諸多方面,都指出要大力發展合同能源管理,加快發展節能服務產業。
在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司長何炳光看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關鍵是政府要加大節能增效減排力度,才能為節能服務產業拓展廣闊的市場。有需求才有市場,否則也是無源之水。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速度、規模與國家節能減排目標要求密切相關。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宋哲。他認為,節能是低碳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稅收政策調控來提高企業節能的積極性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據他介紹,國稅總局會同國家發改委下發的《落實節能服務企業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有關征收管理問題的公告》對行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原來三免三減半的范圍比較窄,現在拓寬了范圍;再如,進一步明確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主體。”
何炳光還介紹說,我國近期還將制定節能減排、污染治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措施,這也將對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提供強勁的產業需求。
不過,政策有時也是一把雙刃劍。有業內專家指出,政策對節能服務產業內某些專業性強的企業來說可能是束縛,使他們無法自由施展其創新的商業模式和營銷手段等。但若離開了政策扶持,企業更加難以發展。因此,如何解決好利用政策與企業經營的關系,已成為大多數節能服務公司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
凝聚各方力量
當前,進一步加快節能服務產業特別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發展已成為行業共識。在國務院參事、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看來,必須堅決改變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保護環境和生態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就不得不把低碳發展壓縮到高速發展的階段中來”。
他表示,我國必須轉向低碳發展,節能減排是標志。從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能源消耗對中國的啟示來看,我們不能也不可能沿襲美國等高能耗、高碳的發展模式,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而且理應比歐洲及日本做得更好。
杜祥琬提出,節能減排還要提倡節約,中國沒有粗放發展的資本,環境容量有限,過快的發展超出了環境容量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節能潛力巨大,需要努力發展模式節能、產業結構節能、技術節能、建筑節能,推行綠色發展。
采取哪些措施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何炳光認為,發展節能服務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政府、協會和節能服務公司要承擔不同角色,必須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合力。
何炳光希望節能服務企業切實增強自身實力。他要求節能服務公司要狠抓內部管理,強化節能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增強服務能力和水平;注重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和管理創新,持續推進品牌建設,努力爭當行業領頭羊;不斷加強行業自律,樹立合作共贏意識,切實做到規范經營、誠信經營、依法經營,維護好節能服務產業的形象,匯聚推動產業發展的正能量。
作為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全民參與事業,節能減排取得的成績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各地將其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密不可分。而作為影響整個節能減排事業發展的節能服務產業更是功不可沒。
產值大幅增長
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EMCA)提供的報告顯示:節能服務產業延續了上一年度良好的發展勢頭。產業總產值從2012年的1653.37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2155.62億元,增幅為30.38%。
作為節能服務領域的一種特殊商業形態,合同能源管理投資也從2012年的557.65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742.32億元,增幅為33.12%,相應實現的節能量達到2559.72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6399.31萬噸。
從企業數量來看,全國從事節能服務業務的企業從2012年底4175家增長到2013年底的4852家,增幅為16.22%;產業從業人員從2012年底43.5萬人增長到50.8萬人,增幅為16.78%。
在不少行業陷入低迷甚至虧損的窘境下,節能服務產業的這組數據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繁榮”一詞。的確,這從4月初在北京召開的被譽為產業“達沃斯”的節能服務產業年度峰會上可見一斑。
當日,來自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稅總局、工信部、節能服務公司、金融投資機構、中國節能協會節能服務產業委員會會員單位,以及致力于節能減排事業的相關行業協會、研究機構、國際機構、用能企業等近千人參加了峰會,會議規模空前。
在主題為“政策推動產業騰飛”的環節,該峰會主席、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擔綱主持,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節能處處長陸新明、國家發改委氣候司戰略規劃處處長田成川、財政部經建司調研員查艾軍、國稅總局所得稅司企業所得稅處副處長宋哲等官員罕見地同時亮相引發強烈關注。
四位官員從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尤其是推動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財政獎勵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述,使與會者對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發展進程中政策導向的重要作用,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與了解。他們還現場回答了節能服務公司的疑難問題。
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就是向污染宣戰,在此過程中節能服務產業地位凸顯。中國節能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房慶在闡釋行業快速擴張的原因時說,節能服務產業作為一個綠色的、新興的朝陽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節能減排工作的有力抓手,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成為拉動社會就業的強勁動力,為我國節能減排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利好政策支撐
作為政策驅動型的行業,節能服務產業的快速發展一直離不開政策的支持。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直接得益于國家政策及節能服務企業兩端同時發力。
EMCA主任吳道洪告訴記者,自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發展節能服務產業以來,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宏觀環境持續向好。2010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見》把節能服務產業帶入新的發展軌道,節能服務產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
2013年以來,我國相繼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等政策,涵蓋了財政獎勵、稅收優惠、金融創新等諸多方面,都指出要大力發展合同能源管理,加快發展節能服務產業。
在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司長何炳光看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關鍵是政府要加大節能增效減排力度,才能為節能服務產業拓展廣闊的市場。有需求才有市場,否則也是無源之水。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速度、規模與國家節能減排目標要求密切相關。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宋哲。他認為,節能是低碳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稅收政策調控來提高企業節能的積極性是行之有效的辦法。據他介紹,國稅總局會同國家發改委下發的《落實節能服務企業合同能源管理項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有關征收管理問題的公告》對行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原來三免三減半的范圍比較窄,現在拓寬了范圍;再如,進一步明確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主體。”
何炳光還介紹說,我國近期還將制定節能減排、污染治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措施,這也將對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提供強勁的產業需求。
不過,政策有時也是一把雙刃劍。有業內專家指出,政策對節能服務產業內某些專業性強的企業來說可能是束縛,使他們無法自由施展其創新的商業模式和營銷手段等。但若離開了政策扶持,企業更加難以發展。因此,如何解決好利用政策與企業經營的關系,已成為大多數節能服務公司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
凝聚各方力量
當前,進一步加快節能服務產業特別是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發展已成為行業共識。在國務院參事、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看來,必須堅決改變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把保護環境和生態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實現經濟與環境雙贏,就不得不把低碳發展壓縮到高速發展的階段中來”。
他表示,我國必須轉向低碳發展,節能減排是標志。從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能源消耗對中國的啟示來看,我們不能也不可能沿襲美國等高能耗、高碳的發展模式,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而且理應比歐洲及日本做得更好。
杜祥琬提出,節能減排還要提倡節約,中國沒有粗放發展的資本,環境容量有限,過快的發展超出了環境容量的承受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節能潛力巨大,需要努力發展模式節能、產業結構節能、技術節能、建筑節能,推行綠色發展。
采取哪些措施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何炳光認為,發展節能服務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政府、協會和節能服務公司要承擔不同角色,必須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合力。
何炳光希望節能服務企業切實增強自身實力。他要求節能服務公司要狠抓內部管理,強化節能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增強服務能力和水平;注重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和管理創新,持續推進品牌建設,努力爭當行業領頭羊;不斷加強行業自律,樹立合作共贏意識,切實做到規范經營、誠信經營、依法經營,維護好節能服務產業的形象,匯聚推動產業發展的正能量。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